煤炭经济运行情况与发展走势
2013年12月26日 9:55 4217次浏览 来源: 钢之家 分类: 相关新闻
二、影响煤炭经济运行的主要原因
分析今年前7个月煤炭市场变化形势,主要的影响因素,既有宏观经济调整、国内煤炭需求增幅快速回落的影响,也有近年来煤炭大规模投资、产能建设大幅超前的原因;既有世界经济低迷、全球煤炭供大于需、煤炭进口持续大幅增长的冲击,也有我国国内能源结构优化调整、非化石能源比重不断提升的影响;既有国家推动节能减排、治理大气污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国家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煤炭运输供应能力大幅提升的原因。
从供需两方面来看,主要原因是:
需求方面:1、经济发展减速煤炭需求增速放缓
2、能源供应格局发生变化
供应方面:1、煤炭产能释放加快
2、煤炭进口大量增加
(一)煤炭需求增速放缓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煤炭消费增速也大为降低,据测算,上半年全国煤炭消费量19.3亿吨,同比增长1.8%,增速比2012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比2011年同期回落了7.4个百分点。2003-2011年煤炭消费年均增长8.4%。
电煤需求低速增长,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1-7月全国用电量同比增长5.7%,继续延续去年以来低速增长的态势。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业生产用电增幅较低,工业用电增长5.3%,比全国平均值低0.4个百分点。1-7月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5.2%,其中,水电增长9%,核电增长4.8%,风电增长38.2%,火电增长4%。
1-7月电力行业耗煤约11.84亿吨,同比增长3.3%,尽管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但主要原因是去年5-7月电力耗煤都是下降的,分别为-4.1%、-5.6%和-6.8%。
钢铁行业:1-7月粗钢产量累计4.56亿吨,同比增加3022万吨,增长7.1%;生铁产量4.2亿吨,同比增加2380万吨,增长6%。
前7个月,钢铁行业耗煤累计约3.68亿吨,同比增加1386万吨,增长3.9%。
(二)煤炭产能释放加快
“十一五”以来的七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加, “十一五”期间年平均投资2500亿元,是“十五”时期年均投资的五倍,进入“十二五”的两年,年均投资达500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年均投资的两倍。大幅度快速增长的投资,形成了大量新增产能,近几年陆续进入投产期,从而导致目前煤炭产能建设超前,周期性过剩压力不断加大。
“十一五”以来,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2.3万亿元,新增煤炭产能超过20亿吨。据国家统计数据,近两年年均新增煤炭产能都在4亿吨左右,而且在建规模超过11亿吨。
去年国土资源部数据表明,已经颁发采矿许可证的煤矿有14407个,证载产能40.7亿吨,另外还有划定矿区范围的能力超过7亿吨。所有这些信息都反映我国煤矿产能建设大幅超前。
(三)煤炭进口大量增加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煤炭市场供大于求。首要因素是美国近几年大规模开发页岩气,发生了一场能源革命,改变了其能源格局。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压低了整个天然气的市场价格,价格相对低廉的天然气大量替代煤炭发电。
美国煤炭绝大部分用于发电,占90%以上,由于燃煤电厂关闭,电煤需求相应减少。2012年,美国煤炭消费8.1亿吨,比上年减少1.02亿吨,下降11.2%。美国本土煤炭消费减少,生产的煤炭大量转向出口,2012年美国出口煤炭1.14亿吨,比上年增加17.2%,创出了30 年来煤炭出口新纪录 。美国的煤炭出口很多流向了亚洲市场,同时也迫使原先 出口美国的哥伦比亚、南非、加拿大等国的煤炭也转向出口亚洲。
年初以来由于进口煤有较大的价格优势,对国内煤炭市场的影响非常明显,尽管国内煤矿在市场压力下被迫采取了停产、减产措施,但国内市场仍然呈现供大于求的宽松局面。
煤炭进口大量增加对国内市场带来了明显冲击。首当其冲的是华东华南沿海省区的煤炭供应,广东省进口煤已占全省煤炭消费量的40%,许多电厂已经对燃煤锅炉进行改造,转向使用进口煤炭,进口煤已成刚性需求。广西沿海港口几乎全部接卸进口煤,北方港口下水煤炭基本已被挤出了广西市场。不仅如此,目前进口煤的影响还波及到了山东、河南、河北和东北地区,并通过长江水道以“海进江”方式,大量涌入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内陆市场,甚至深入到重庆、四川等西南地区煤炭市场。煤炭进口对国内煤炭市场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程度日益加深,加剧了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
(四)能源供应格局发生变化
非化石能源发电比例提高。近年来,随着水电、风电、太阳能电、核电投产规模不断增加,跨区送电能力增强和电源结构的调整抑制了煤电出力。2012年末全国水电装机已达2.5亿千瓦,核电1257万千瓦,并网风电6083万千瓦,合计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比例28.5%。近两年水力发电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水力发电量继续大幅度上升,同比增长11.8%,水电满发替代了煤电出力,相应地减少了煤炭消耗。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