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0年全球矿产资源供需格局分析
2013年12月03日 15:32 11255次浏览 来源: 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分类: 重点新闻
全球能源消费重心转向亚洲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集中完成工业化,能源消费陆续到达顶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迅猛增长。目前,全球已形成亚洲、北美和欧洲三大能源消费中心,三个区域消费总和超过全球的3/4。2012年,亚洲占全球能源消费的39%,中国占22%。
中国已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第一大国,近10年全球增量的55%来自中国。2011年,中国以24.4亿吨油当量的能源消费总量,超过美国(22.1亿吨油当量),首居全球首位。
当前,全球形成中东、北美、前苏联地区三大油气供应中心。2012年全球石油产量达41.2亿吨油当量,较1980年增加了33%。中东、北美和前苏联地区石油产量占全球比重分别为32.5%、17.5%和16.3%,合计占全球的2/3。
2012年全球天然气产量达到3.4万亿立方米,为1980年的2.3倍,增速快于煤炭和石油。北美、前苏联和中东分别占全球产量的26.6%、22.8%和16.3%;合计占全球的近2/3。
与此同时,区域性油气供需矛盾突出。2012年亚洲石油产量约3.7亿吨,占全球的9%;消费量13.2亿吨,占全球近1/3;缺口9.5亿吨,供需矛盾居全球各区域之首。亚洲主要国家中,日本石油全部依赖进口,中国和印度的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2012年分别达到67%和75%。
2012年欧洲天然气产量约为2677亿立方米,缺口2307亿立方米;亚洲产量4396亿立方米,缺口1557亿立方米;欧洲和亚洲是全球天然气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亚洲天然气消费大国中,日本全部依赖进口;2012年中国和印度对外依存度均超过20%;欧洲对外依存度接近50%。欧盟和亚洲主要国家的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均持续攀升。
目前,全球已逐步形成美洲、亚洲—中东、欧洲—前苏联地区三大区域油气贸易圈,以及供需一体化、供需分离两大体系。三大贸易圈中,美洲为供需一体化体系,其最大的需求方为美国,供应方则以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国为主,区域内供需基本平衡,供应安全保障程度较高;而欧洲—前苏联、亚洲—中东为供需分离体系,其供需双方在地域、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巨大,供应安全程度低。
三大贸易圈中亚洲—中东贸易圈最复杂,安全度最低。一是需求方众多且发展程度差异大;二是供应方政局动荡,地缘纷争不断;三是供需双方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以及政治体制等各不相同;四是供应通道安全度低。
此外,全球已形成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大煤炭贸易圈,1980~2011年全球煤炭贸易量平稳增长,年均增速4.5%。
2000~2011年,受资源分布和经济布局的约束,中国煤炭进口量占全球份额由0.3%增加至16.3%,超过韩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煤炭进口国。
基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的研究,预计未来20年全球能源需求仍将持续增长。
2030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量将达到180亿吨油当量,较2011年增加47%;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需求量分别为92亿吨、49亿吨和5万亿立方米。2011~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年均增速为1.7%,较过去30年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未来中国能源需求将明显低于过去30年,从而使全球增速有所减缓。
2020年和2030年,亚洲能源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65亿吨和83亿吨油当量;较2011年增加40.2%和78.5%。2030年亚洲能源需求全球占比将达到46%。2011~2030年,全球能源消费增量的63%将来自亚洲,对全球能源需求的拉动作用显著。
2020年印度能源需求将达到8.5亿吨油当量,超过俄罗斯,成为继中、美之后的全球能源消费第三大国;2030年印度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12.8亿吨油当量,占全球份额将从2012年的4.5%提高至7.1%。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