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开发与保护生态能源两全其美?

——对秦岭北麓生态保护与矿产资源开采利用问题的思考

2013年11月30日 10:42 913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一)金属类矿山
  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来看,西安的金属类矿山开采量不大,除了对当地经济和解决就业有一定作用外,对国家资源战略方面影响很小。对这类矿山,应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整治,立足于逐步退出。确需保留的,由市区县政府进行全面评估,从矿区生态环境影响、企业履行开发与保护责任、对地方和社会的贡献以及资源储量等方面进行衡量。对资源储量接近枯竭、综合利用率低的矿山,劝其退出,对矿山环境治理后予以关闭;虽有资源储量,但开采方式落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不到位的,给予一定宽限期促其整改,达不到要求的予以关闭;有资源储量,能做到采选分离、边生产边治理矿山环境的,要提升环保标准,在资源储量评估确定的开采年限到期后予以关闭。
  (二)非金属矿山
  西安的非金属矿产中多数是建筑石料矿山,这类矿山与目前国内大多数开采水平一样,重复着“剥山皮”的粗放低效生产方式,不仅企业规模小,布局不合理,无法有效满足市场对砂石的需求,而且大面积毁坏植被,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这种开采方式代价很大,不应再持续下去。
  对这类矿山应以压缩数量、缩小范围、提升工艺、改造环境为主,由市(区、县)政府进行全面评估,从矿区生态环境影响、企业履行开发与保护责任、对经济建设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衡量。其中建筑装饰类石材所占市场份额很小,应以退出为主,或在采矿许可证到期后不再延续,对环境治理后矿山予以关闭。而建筑石料矿山对支撑城市建设,满足建筑市场和基础设施的需求必不可少,需要综合考虑,提出对策。
  不久前,西安市国土资源部门邀请市发改、市政、交通、建材等部门和协会座谈,大家对加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都积极拥护,但也对市场供需表示担忧,工程质量百年大计,首先要有合格的建筑材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西安约有130家左右商品混凝土企业,年产商品混凝土4000万方,消耗石料约4000万吨、沙子2800万吨、水泥1200万吨。其中开山石只有约600万方,其余为河卵石。河卵石开采成本低,但质量远低于开山石,而且随着渭河、灞河、浐河、沣河、涝河、黑河等河道治理,建筑石料来源空间越来越受限。目前西安市场上的建筑石料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周边的眉县、泾阳、富平、耀州等地,受运输距离和成本因素影响,难以作为保障西安建设需求的稳定来源。
  三、以科学态度认识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国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能量来源、空间载体和构成要素。加强生态保护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合理开采矿产资源是一项法律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要求我们一是加强监督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合理利用资源,保障发展需要。这是矿产资源管理方面的“双保行动”,需要我们锲而不舍,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实现。
  客观地看,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是一对矛盾,需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努力寻找二者的契合点。不能孤立地看待矿产资源开采带来的不利一面,更要看到它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既不能搞脱离发展阶段的“洁癖”,片面地用政治上的“正确”来表态,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承载力,只追求眼前经济利益搞竭泽而渔。解决这一对矛盾,也需要辩证看、理性办。
  大家知道,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生态环境最奇特、生物资源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宝库,也被称作“中华水塔”。但这里也是国家矿产资源重要接续区,国家采取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针,在此前提下积极推进找矿突破战略,实施了“青藏专项”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工作,调动地勘单位和市场找矿主体的积极性,探索勘查开采、选冶加工一体化的新路径,推进整装勘查、整体开发,科学合理地布局大矿、储备小矿。同样,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是国内面积最大的天然林自然保护区,其生态地位非常重要,森林、湿地、草地交互构成三大生态系统,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国家生态安全有着巨大作用。但国家在这里也部署开展地质找矿,划出一定区域用于矿产资源开发,从而对其它区域实施更有效的保护。
  西南、东北两大公认的生态脆弱地区的事例说明,统筹协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这样的保护是更加积极主动的保护,既可以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也使生态保护的效果会更好。从国内外一些成功的经验来看,开采矿产资源留下的环境问题通过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来跟进,可以实现生态恢复或环境再造,甚至建设成矿山公园,成为旅游景点,转化为旅游资源。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