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世锡雕传人王雷·做好人 成良器

2013年11月27日 9:13 688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锡器

mnbd_image015

第七代传人王雷先生

20130904050913563

七世锡雕传人王雷:做好人 成良器

20130904050926239
文中提到的为澳门大型民俗祭祀仪式制作的“五贡”照片


  王雷老人已逾古稀,是莱芜锡雕第七代传人。他常挂在嘴边最经典的一句话是:“好好做人,大自然会给你智慧。”他解释说,无论做什么,都不要只想着眼前利益,不能为了利己而去损人,凡事本着一颗公正、真诚的心,当你用心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自然万物会给你灵感和提示,而自然万物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无意中看到这张照片,画面是五件祭祀用的锡雕作品,两个花瓶、两座烛台、一个鼎香炉,静静地摆放在那里,线条明快简洁,没有过多的装饰,闪着柔和的金属光泽,让人的心情一下变得沉静、肃穆起来。
  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认为好的器物可以改变人、影响人,“良器能够纯化周围一切,人们的慌乱心态,也能因此而心平气和。”有道理。
  据介绍,图片上的这套作品是莱芜锡雕第七代传人王雷老先生所作。它的背后还有一段佳话呢!2006年,国家民委想制作参加在澳门举办的大型民俗祭祀仪式用的“五贡”,并画了草图在全国遍寻能工巧匠,还找到了泰国和马来西亚,都答复说做不了。最后找到莱芜锡雕王雷老先生这里,当即答应下来,制作期一个月。一个月后,民委有关负责人亲自来了。一进门就看到了摆放在客厅正中间桌子上的五件作品,一个“好”字脱口而出,走到桌子跟前,又是一个“好”字,围着桌子仔细打量了一圈,还是一个“好”字!来人满意而归。
  这些年王雷老先生已经淡出了媒体的关注,但莱芜锡雕醇厚的历史汗青里,老先生是不可替代的“竹简”。他张扬起的传承大旗在历史与现代的淬火中是否依然鲜红?他的人生阅历中,又在诠释着怎样的锡雕情结?
  探访老先生!一张照片重又唤起笔者走近他、听他娓娓道来的欲望。


  传承是使命,更是责任
  老先生1940年生人,虽年逾古稀,但身板硬朗,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不疾不徐,和蔼可亲。
  莱芜锡雕在中国浩瀚的民间工艺中堪称一绝,它不仅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更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纵观鲁王工坊300余年的发展史,不难看出,第七代王雷具有不可动摇的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锡雕对于王雷的先辈们更多意味着养家糊口的独门手艺,但对生长在新中国的他却有了更多的选择。“搞锡雕是苦差事,从设计到成品是个艰难的过程。传承人更是个苦角色,拼的是品行和手艺。”老人一点都不避讳自己的真实想法。虽说,传承人都要经历从六七岁就开始的家族传统启蒙,但真到独立制作时,不能有丝毫马虎的一道道工序,精益求精的工艺追求,还是让人觉得苦不堪言。就在王雷跟父亲练“童子功”时,也迷恋上了武术,并且在18岁那年有了被保送上国家武术学院的机会。
  多好的机会啊!如果上了武术学院,前途一片明朗。而他为人处世严谨稳妥,“童子功”又扎实,心里眼里都有活儿,早已是父亲认定的接班人,家族的手艺需要继承下去,而如果选择锡雕,意味着捡了件苦差事,前程也变得十分模糊,手艺人的明天谁知道会在哪里呢?
  一边是爱好,一边是使命,两难的抉择。但他最终还是遵从了父亲的决定,忍痛割爱,选择了使命。同年,1958年,王雷走进了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研究室,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工艺美术理论培训。期间,他受到著名国画家王凤年、省艺专教授迟斌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指导,积累了深厚的工艺美术理论功底,并且开始独立创作作品。1959年,他创作的《济南风光》茶具,被济南大明湖博物馆收藏。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