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背景下如何设计企业退出政策
2013年11月14日 9:34 8996次浏览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分类: 重点新闻
国际经验对我国
治理产能过剩的启示
——重视产能过剩背景下退出政策体系的完善
产能过剩问题本身需要制定一个系统性解决方案,从实践看目前政策重点多在淘汰落后产能和利用产业政策限制准入等方面,这些方面固然重要,能够让过剩产能退出的政策体系得到充分关注。但是,从现实看我国需要从两个方面完善退出体系:一是完善市场化退出机制,进一步简化企业登记、注销、破产及资本退出机制的程序,降低成本。二是参照国际经验,加强有行业针对性的、直接干预的政策制定。比如我国的农牧渔业的产能过剩是否需要通过税收、金融以及产业政策实现回购,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是否需要政策推动兼并重组,怎样的政策举措可以促进汽车行业的产能实现海外转移等等。
——退出体系要以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前提
政府的退出政策体系必须以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前提。这意味着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退出首先依靠市场机制进行。通过完善市场退出机制,降低企业退出成本,简便退出程序,丰富退出渠道,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退出环境,由市场主体自主自愿自行调节。二是政府在特定行业对退出的直接干预应尽可能依赖市场机制。确定政府干预要以市场主体的反应和利益诉求为依据。明确有关退出的政府干预措施后,具体实施必须更多依靠行业内协调机制进行。三是当前我国消除市场分割、建立统一的生产市场对于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以及减少政府干预有积极作用。
——退出政策要分行业实施
不同行业产生产能过剩的原因不同。产能过剩既有经济周期造成的,也有政府干预引起的。如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欧盟采取的统一农业政策,为保护欧盟农业,采取高关税和高价格保护政策,造成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产能过剩。
发达国家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时,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有不同的应对措施。比如在农牧渔业产能过剩时,政府一般投入大量财政资金进行回购;在汽车行业产能过剩时,主要推动产业海外转移;在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时,重点通过兼并重组来解决问题,同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对于行业产能的变化及影响,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是行业内人士,对于政策的作用及效果他们的感受最深刻和最直接。只有建立有效的行业内部协调机制,并重视行业协调机制反馈的建议和意见,才能形成有效的退出机制。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