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背景下如何设计企业退出政策

2013年11月14日 9:34 899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美日欧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主要有两类退出途径化解产能过剩。一类是政府不直接介入,由企业注销、终止、破产以及资本退出等市场化退出机制自动调节产能过剩的状况;另一类是政府在某些特定行业产能过剩时进行直接干预,利用财政、税收、金融、产业政策等,通过实施回购、推动兼并重组、扩大消费、限产、促进产能海外转移、淘汰落后产能等手段,化解本国产能过剩问题。
  我国当前产能过剩情况严重,应借鉴国际经验,在完善市场化退出机制的前提下,进一步丰富退出政策体系,加强行业内部协调组织的建设,分行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府直接干预政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国际社会化解产能过剩的路径和经验比较
  国际经验表明,美日欧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主要有两类退出途径化解产能过剩。一类是政府不直接介入,由市场化退出机制自动调节产能过剩的状况。市场化退出机制包括企业登记、注销、进入破产程序以及资本退出机制等,这些机制使得资源可以从不能有效利用的领域退出,参与到新的循环之中。在产能过剩状况下,低成本的、顺畅的市场退出机制能让企业将资金设备等快捷地从产能过剩的领域撤出,通过市场主体对自身产能及经营的调节,起到调整产能过剩的目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完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性机制。
  另一类是政府在某些特定行业产能过剩时进行直接干预,利用财政、税收、金融、产业政策等,通过实施回购、推动兼并重组、扩大消费、限产、促进产能海外转移、淘汰落后产能等手段,化解本国产能过剩问题。这些行业包括农牧渔等受自然资源约束的行业,也包括纺织、钢铁、造船、汽车等基础性工业行业。这些行业主要包括:一是投资规模大、影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二是涉及国家安全、被政府保护的特定行业,三是难以通过市场简单退出的行业。
  在政府直接干预的举措中,通过补贴来刺激消费不被看好,它被认为因透支消费需求可能不利于行业中长期的稳定发展;但实施回购、推进兼并重组、促进产能海外转移这些广义的退出政策体系和建立完备的市场退出机制等政策,一直被视为解决产能过剩的有效举措。


  发达国家退出机制的主要特点
  ——产能过剩背景下多国已经形成有关退出的政策体系
  综合各国产能过剩背景下的退出举措,可以发现他们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政策体系。首先是市场化退出机制比较顺畅便捷。发达国家的企业登记、注销、终止或者破产以及资本退出等渠道都比我国丰富且成本低、程序简单。在产能过剩发生时,这些便捷快速的市场退出机制有助于市场主体在较短时间内进行自我调整。其次政府的干预手段丰富,注重配套以及行业特性。比如对农牧渔业实施回购,有详细的退出计划及资金安排,回购后有针对退出企业及员工的配套措施;通过海外转移化解汽车行业产能过剩时,日本有相应的组织及政策保障;钢铁领域的兼并重组也有相应的税收或者金融优惠政策。


  ——行业内部协调机制在退出体系里发挥关键作用
  行业内部协调机制在退出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外行业内部协调机制主要通过行业协会等中间组织来实施。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多数具有较强的行业凝聚力,较高的专业化指导能力,是政府和企业间沟通的桥梁,在国家政策制定中也有较强的影响力。行业协会掌握全面准确的行业生产、市场及竞争等信息,通过和行业内企业的密切联系,在产能过剩情况下能较快寻找到适合本行业的退出措施,并进行内部协调,使得有关退出措施顺利进行。
  除了早期OECD国家通过政府实施回购等退出措施外,以后各种退出政策的措施都建立在行业内部协调机制之上。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通过行业内部协调机制确定采用何种退出政策,并通过行业组织来协助退出政策的具体实施。只有有效的行业内部协调机制,政府才能准确掌握行业状况,退出政策才能发挥实际效用。


  ——建立退出体系的事后评估机制
  事后评估机制可以监督计划的实施,总结经验,保障计划实现政策制定的目的。英国对历次有关退出计划都有事后评估机制。比如英国曾经于1997年由农牧渔业部门对其在1993年到1996年实施的有关退出计划进行事后评估,以评判公共资金是否被合理使用。此外,英国2000年和2003年两次实施有关农牧渔业的退出计划,2006年英国审计部门对上述几次退出计划进行审计并报告。美国则基本由审计署对有关计划进行事后评估。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