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产业产能之“过”(上)

2013年11月07日 10:52 1252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家制定出台《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即提出推进电解铝直购电试点的政策措施;2009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电解铝企业直购电试点工作的通知》,15家电解铝企业入选直购电试点;2009年6月,国家电监会、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又联合下发了《完善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交易试点的通知》,再次加力推动直购电。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到目前为止,只有抚顺铝厂一家企业和电厂达成了直购电协议。
  “直购电”不仅可以确保电解铝企业、发电企业、电网公司“各得其所”,实现各行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我国电解铝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而且有利于抑制电解铝企业建设自备电厂的投资冲动,避免对国家电力工业布局产生冲击;而电解铝的大负荷稳定用电,也十分符合电网稳定运行的需要。电解铝“直购电”的实施,还将对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临时电价优惠措施、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行为产生抑制作用,对有色金属其它产业乃至国家其它大工业用电起到借鉴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
  此次《指导意见》再一次强调“支持电解铝企业与电力企业签订直购电长期合同”,充分表明了国家对直购电措施的高度肯定及大力推进的决心。电解铝行业期待着更为具体的直购电方案出台,尽快理顺电解铝、电力生产以及电网行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使直购电措施能够在电解铝行业得到大范围推广,以减轻电解铝企业的电力成本压力、增强企业经营活力。
  推广交通车辆轻量化用铝材产品的开发应用
  铝是用量仅次于钢铁的第二大金属材料,应用领域涉及建筑、交通运输、电力电子、包装、机械装备等诸多领域,其中,建筑、交通运输、电力电子是最为重要的三大铝消费领域。
  《指导意见》化解产能过剩的总体思路是“疏堵结合”。“堵”是对产能的无序扩张加以严格控制;“疏”则是努力扩大铝的应用。而当前发展阶段,铝消费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提升空间最为巨大。
  能源、环保、安全是世界汽车工业长期以来面临的重要课题。减轻汽车自重可以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汽车的燃料经济性,节约有限资源,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铝的质量只相当于钢的1/3,可以显着减轻整车重量,是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轻量化的首选材料。有资料表明,汽车所用燃料约60%消耗于汽车自重,整车每减轻10%,燃油效率可提高5%~10%,并明显减少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此外,减轻的自重都可以转化为有效的承载能力,从而提高汽车的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中国汽车的轻量化水平和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乘用车的铝用量仅相当于北美20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落后15年左右;商业车的轻量化水平差距更大,国外发达国家重载货运车辆有70%左右采用了全铝车厢和车架,客车也有20%以上采用了全铝车身,而国内商用车的轻量化才刚刚起步。
  交通运输领域的“节能减排”与铝行业的“扩大应用”两项目标是相互契合的。目前,国内汽车行业十分重视铝在汽车中的使用,政府相关部门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也对铝的轻量化优势进行了大力的宣传。《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推广交通车辆轻量化用铝材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根据目前国内汽车行业铝应用的现状,开发和推广的重点主要在商用车全铝车厢车架和乘用车的全铝覆盖件两个方面。
  商用车由于油耗高,并且车辆生命周期中单位年限里行驶里程更长,因此轻量化所带来的节能减排优势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加集中地得到体现;同时,商用车单位铝用量较大,重型货车的全铝车厢和车架的单位铝用量达到3.8吨/辆以上,且全部使用的是铝挤压材及板带材,在商用车领域推广铝的应用,将对中国铝材消费产生很大的推动。2012年我国共生产各类货车324万辆,若其中50%使用全铝车厢,单位铝材用量按照1.5吨/辆测算,则年需求铝材接近250万吨。乘用车领域,从全球范围来看,全铝覆盖件的应用是一个共同的趋势,因此对铝车身板的需求正步入快速增长阶段。中国目前有3条汽车板生产线在建设当中,即将具备生产高端汽车外板的生产能力。
  运输工具的轻量化是交通运输领域的一场革命,要打破原有格局需要面临市场、技术、规范、成本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克服各种障碍。铝材生产及汽车制造行业必须联合起来,共同推动铝在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上要给予引导和大力支持,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推广交通车辆轻量化用铝材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
  目前,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铝需求排在建筑领域之后居二位,占到总需求量的17%。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交通运输行业早已超越建筑行业成为最大的铝需求领域。中外铝需求结构的差异也预示着中国今后交通运输领域铝需求的巨大发展空间。推动铝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大量应用,不但促进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同时对提升铝应用水平、扩大应用空间将产生巨大推动,对有效化解产能过剩产生积极的影响。

 

[1] [2] [3] [4][5]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