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矿山应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访《冶金财会》杂志社执行总编李沛林

2013年10月22日 13:50 917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记者: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已连续17年成为全球第一产钢大国。但为什么国有矿山一直未见大的发展,矿石自给率直线下滑?
  李沛林: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我国矿山的国际竞争力低,且集中体现在市场价格与销售成本之比即经济效益低上面。
  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铁矿石实行价格就一直围绕进口矿价格调整。上世纪90年代初,西方世界称钢铁工业为“夕阳工业”,许多国家钢产量大幅度下降,铁矿石需求也相应缩减。一方面一些资源大国如澳大利亚、巴西等正处于铁矿资源的黄金开发期,产量高、成本低,供给旺盛;另一方面,我国铁矿山当时正处于低迷期,铁矿石产量停滞不前,从1990年的19056万吨到2001年的21701万吨,11年期间一直在2亿吨上下波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当时进口矿充足,价格低,而国内矿成本较高,不少矿山的销售成本要高于进口矿价格,所以钢厂都愿要进口矿,不愿要国内矿,也不愿投资建矿山。从2003年开始,我国钢铁工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每年平均以20%左右的幅度增长,国际铁矿石供应商乘机漫天要价,进口矿价格由上世纪90年代的25美元~30美元/吨,上涨到2005年160美元~200美元/吨,相应地拉动了国内矿价,国产铁精矿价格也由250元~300元/吨逐步上升到1200元~1500元/吨。铁矿石成本虽然也有上升,但幅度很小,铁精矿的单位成本当时只有400元左右,铁矿石售价与销售成本之比也就是效益显著上升,由当时90年代的微利和长达8年(1994年~2002年)的全行业连续亏损到2003年~2008年的高额盈利,不少独立矿山的销售利润率高达60%以上。因此,不仅矿山本身扩建增产,钢铁厂投资建矿,不少民企、社会部门、金融部门也出资办矿,地方小矿遍地开花,铁矿石产量由2001年的2.1亿吨上升到2011年的13.2亿吨,10年增长了6.3倍,这是我国铁矿山发展史上增幅最高、发展最快的10年。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进口矿价格大幅上升带来的国内矿山效益大提高、竞争力增强。
  但近两年来情况又开始出现逆转,国内铁矿山出现了逐年萎缩的苗头。2012年全国年铁矿石产量与上年相比不仅不增,反而由上年的13.27亿吨下降到13.10亿吨,减少1700万吨,为近10年来铁矿石产量首次出现下降;今年上半年全国铁矿石产量6.5亿吨,按此推算,全年铁矿石产量为13亿吨左右,又比上年有减无增,下降1000万吨。
  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铁矿山的竞争力在下降,虽然进口矿价格目前仍处高位,但已止住了前几年连年大幅上涨的势头,使国内矿价走低,成本上升,效益下滑。据统计,2012年我国铁精矿成本同比上升2.4%,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2%;今年上半年铁矿石成本比上年同期上升2.3%,实现利润下降36%。特别是去年9月曾一度出现过进口矿价格大幅下滑,部分小矿山入不敷出的现象,最低下降到100美元/吨左右,再加上当时的舆论导向普遍认为矿石价格已进入了下滑通道,这使当时一部分成本较高的矿山面临严重考验,该建的矿山不建了,在建的矿山下马了,生产矿山也开始减产甚至停产。
  因为我国铁矿山的特点是国有大矿山少,民营和中小矿山唱主角,约占铁矿石总产量的60%以上,这些矿山的特点是有利就干,赔钱就停,很不稳定。
  因此,国有矿山能否持续稳定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国内矿山有无国际市场竞争力。如果有了国际市场竞争力,即使产能较少,很快会吸引投资建起来;产量低,但只要价格上去了,潜伏的产能很快就会释放出来。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