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2013年10月16日 8:58 8972次浏览 来源: 证券日报 分类: 重点新闻
1.2万亿元
三、尽快出台或修改相关政策,积极鼓励早已入市的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提高资本市场的投资比重
前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12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就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这个观点。他称,证监会将鼓励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提高资本市场的投资比重。
按有关规定,全国社保基金的入股市比例允许的上限为40%,而企业年金与保险资金的上限比例分别为30%与25%。就目前实际运作的情况看,社保基金仅达到了30%的比例,企业年金达到了25%的比例,保险资金最低,为10%。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2012年年报显示,该基金资产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1060.37亿元。如其进入股市的比例到达所允许的上限,那么,至少可以1100亿元的资金流入股市。
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国有59362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基金累积达到5366.65亿元。如果达到上限要求,进入股市的企业年金可以增加268亿元资金。
最新权威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保险总资产为7.9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7.27万亿元,其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7305.86亿元,占比10.05%。如果用足25%的上限,保险资金则可以为证券市场引入活水一万亿元。
三项基金仅用足目前的上限要求,理论上将给中国的证券市场带来新鲜血液近1.2万亿元。
因此,我们认为,无论是作为政策的连续性还是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现实需要,尤其是在IPO空窗期满周年且排队企业高达753家,股市持续低迷五六年的严峻现实下,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入市比例的增加,已日益显现出紧迫性与必要性。
1万亿元
四、为确保全国公共维修基金保值增值,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对策,力促上万亿元规模的该项基金入市
公共维修基金是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规定,由开发商和购房人在买房时缴纳的,用于住宅楼房的公共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基金。
今年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曾经披露称,我国的公共维修基金已超万亿元规模,但是使用率却非常之低。这笔巨大的资金现在仍然趴在银行的“活期存款”或“短期存款”账户上睡大觉。报道称,即便是金融体系较为发达的广州市,该项资金也仅仅允许停留在3个月的银行短期账户之中。按照相应的通胀比例计算,此笔巨大的资金处在逐年缩水的状态。
对此,浙江大学博士杨天保作过估计:我国目前有660个城市,即便按照每个城市10亿元的平均房屋维修资金沉淀计算,总额超过6600亿元,而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等城市的房屋维修资金数量巨大,由此推断,我国公共维修基金达到上万亿元。新加坡国际大学客座教授郑伟军更是用“跑不赢"通胀率",抵不了"维修费"”来描述中国多个城市公共维修基金面临的尴尬。他继续说,“对于普通业主而言,上万亿元的资金都是停留在活期账户中,只能为银行提供"存贷比"服务,无法给出资方带来相应的收益,无论如何都是不公平的。”
让由少数人掌握的这笔巨额资产浮出水面,一个重要而大胆的智慧举措就是加快该基金的市场化运营步伐,并争取该基金入市。
在放出几个“老虎”的同时,继续把境外QFII及RQFII等“洋老虎”放进来。中国证监会今年10月14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获得QFII与RQFII资格的机构分别达240家和35家。而2012年底,我们引进的QFII机构只有169家。尽管近几年我们在引进QFII方面,成绩很大,但是其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力量占比却仍然是小的。目前,QFII及RQFII占A股市值权重仅为可怜的1.6%左右。因此,降低准入门槛,进一步扩大QFII队伍,引进在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等方面对中国资本市场起到示范作用的QFII及RQFII也是当务之急。
之所以在此我们提出强化资本市场,提振股票市场继而提振经济发展的信心,就在于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衔接。即企业股本、社会保障、金融体系之间可以形成相互密切联系,相互支撑的稳定而又坚固的经济金融关系。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繁荣,恰恰与此有紧密的联系。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关系。因此,社保基金、养老基金、企业年金等完全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建立相互推进的关系,担起重任,并实现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大目标。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实际上是由公司上市即在资本市场的耦合下完成的。同样,我国的社会保障、金融改革以及住房、医疗等体系的契合只能并必须通过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完善才能形成。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