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镍都“碧水蓝天” 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2013年09月17日 8:50 1065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定西探索干旱区
  在甘肃,干旱不是偶发性灾难,而是一种自然条件。
  位于陇中黄土高原的通渭县,曾经“十年九旱、十年九灾”,并因粮食生产不足而“吃饭靠救济粮”。
  然而,今日的通渭却因粮食生产连破历史新高,近两年连续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从昔日的贫瘠荒凉到今日的充满希望,从昔日的“缺粮大县”到今日的“粮食生产先进县”,这样巨大的转变和飞跃,靠的是什么?
  总结经验,通渭给出的答案是,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
  近几年,在当地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通渭县依托旱作农业技术,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走出了一条“修梯田—覆地膜—种玉米—秸秆养殖—建沼气—沼液肥田—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的旱作循环农业发展路子,为干旱地区贫困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探出了新路。
  甘肃旱地面积3600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主要集中在甘肃中、东部地区。在陇东陇中的旱作农业区域,却居住着甘肃70%的农村人口,要实现推动农民脱贫致富、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的目标都迫切要求干旱区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循环经济新路。
  从2009年以来,为推进甘肃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在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甘肃全省各地依托各自资源优势,立足自身实际,探索出了多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如河西的荒漠绿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中陇东的一体化循环经济农业模式、甘南临夏的畜草对流模式以及陇南的立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有力推动了甘肃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修梯田,是陇东陇中干旱区群众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有效做法,是治理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也是当地发展循环农业的起点。
  从甘肃通渭县经马营镇、什川镇前往陇西县的一路沿线,层层叠叠、大大小小的梯田,如碧玉腰带环绕,蜿蜒迤逦在山间,将苍凉的黄土地密密覆盖。
  修建梯田,让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也因为修建梯田,当地农民才有了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舞台。实践证明,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玉米一般增产35%以上,种植马铃薯可增产30%以上。自此,粮食产量的连番增长,为农民增收拓宽了道路,更为旱作农业增粮增收带来了新的曙光。
  而在当地为旱作农业探索出路之时,地方金融机构也践行社会责任,积极跟进,大力支持当地循环农业发展,
  今年前5个月,甘肃金融机构新增涉农贷款290多亿元,累计发放农业循环经济项目贷款100多亿元。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但银行实行商业化经营,在践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仍需要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注意管控风险。定西市通渭县农发行、农行和信用社敢给甘肃春寅乳业有限公司投放近2000万元的贷款,除信贷资金有公司资产抵押外,项目具有可观的盈利性也是让银行放心的筹码。对于有盈利能力、项目前景看好的循环经济项目,银行自然是大力支持,责无旁贷。但往往有部分投资回收期较长、盈利性较弱的循环农业发展项目,在发展初期急需信贷资金的帮扶。对此,金融扶持的优惠政策必不可少,此外,来自基层金融机构有针对性的信贷创新更是解决循环农业发展资金需求的重要途径。

 

[1] [2][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