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国际消息影响下的金属走势

2013年08月12日 11:6 2362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全球金市:

     *油价大涨和美国股市走低扶助推动金价转跌为升
  *美国批发库存减少,促使经济学家下调成长预估
  *金价收在关键的55日移动均线阻力位附近
  金价周五上扬,因油价大涨和美国股市走低,金价连涨第二周,受助于围绕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美联储)何时开始缩减刺激计划规模的不确定性。
  有关美联储最早从9月开始缩减每月850亿美元购债规模的臆测本周稍早拖累金价跌至三周低位。
  但美联储决策者未就结束购债计划的具体时间达成共识。周五公布的美国数据显示,6月批发库存意外连续第二个月回落,促使经济学家下调美国成长预期。
  金价逆转稍早跌势,因美国股市走低,且本周可能录得6月以来最大周度跌幅。标普500指数下跌0.3%。在股市逼近纪录高位之时,投资者找不到买入的理由。
  油价上扬,因中东供应受扰,且有迹象显示,中国需求增加,提升了黄金对冲通胀的吸引力。
  1937(格林尼治时间),现货金上扬0.3%,报每盎司1,314.91美元。
  本周,金价上扬约0.3%,为过去五周中第四周收涨。
  从技术图表来看,金价收在略低于55日移动均线这一关键阻力位的水平。55日移动均线切入位在约1,319美元。
  美国12月期金收涨2.30美元,报每盎司1,312.20美元,根据路透初步数据,成交量不到10万口,为30日均值的逾一半,且可能是近两个月来成交量最低的交易日。
  全球最大上市交易基金SPDRGoldTrust的黄金持仓量周四减少1.2吨。
  其他贵金属方面,现货银上扬1.5%,报每盎司20.51美元。现货铂金上扬0.8%,报每盎司1,498.50美元。现货钯金攀升0.6%,报每盎司740.22美元。


  ◆全球汇市:
  ★奥巴马确认萨默斯与耶伦为联储主席候选
  ★加拿大就业数据差反促加元升值
  ★关注下周一日本GDP数据
  在近一周的集体上涨之后,今日非美货币终于不再统一上涨,商品货币依然表现强劲,即使差于预期的就业数据也未能阻止美元/加元下跌;不过欧系货币涨势暂时停滞。
  时段内依然延续夏季走势,汇市震荡幅度相当有限。而经济数据与风险事件的缺失也令市场参与者交易兴趣不大。近期的市场走势几乎都集中在欧洲时段以内。
  纽约时段尾盘时,美国总统奥巴马讲话提及下一任美联储主席。他表示在候选人中最特别的是耶伦与萨默斯(当然,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不过他依然会在秋天作出决定。对于未来的经济政策,奥巴马表示,通胀并不是问题,保持增长与恢复就业才是问题。他这样表态毫无意外,作为美国总统,任期内经济复苏自然是最好的,在这种情况下,通胀并未显露头角时,他自然会倾向于继续宽松,毕竟这已经是他的第二任任期之中。对于他的讲话,汇市反应不强,除了美元/日元快速下跌创出新低意外,其他货币对几乎没有什么反应。
  奥巴马确认耶伦与萨默斯的候选人身份也并不令市场意外,毕竟这是目前呼声最高的两位。但是我们也许应该全盘考虑目前的状况。首先,尽管伯南克可能不想再连任联储主席,但是从美国法律来讲,美国总统有权要求联储主席连任,纵观伯南克,耶伦,以及萨默斯的观点。毫无疑问,伯南克是坚定地宽松派,耶伦是也宽松派,但鉴定程度目前不能确认,毕竟,近期对于量化宽松的问题,耶伦可能是出于避嫌的目的,并未发表过任何言论;而萨默斯,从此前的信息来看,他似乎对于量化宽松不屑一顾,而且相对于联储的货币政策,他似乎更加倾向于政府的财政刺激。
  那么,奥巴马的表态显然暗示他已经放弃了让伯南克连任的想法,坚定的宽松派伯南克不会连任,也许对于美元并不是利空。而从一个单独的政府官员的角度看,与其把刺激经济的枪交给美联储,不如更多的留在自己手中,“大政府”是每个政府的倾向,尽管都希望这只“闲不住的手”能让位给“看不见的手”,但是控制欲是人的本性,自然也是由人组成的政府的本性,这也是为什么凯恩斯主义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曾经当过政府官员的萨默斯似乎比学院派的耶伦略占优势。
  对于奥巴马所表示的“秋天会作出提名”,似乎也意味深刻,秋天是什么时候,秋天是一年的“晚些时候”,伯南克明确表示“联储会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缩减量化宽松的规模”,对于市场来说,这个时间是关键。做出一个不负责任的猜想(只是猜想),奥巴马进行主席提名,势必考虑未来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而近期美联储货币政策最大的变数就是量化宽松规模的缩减,若联储政策转向,经济随后的表现必然需要考虑,从这个角度看,联储的政策改变必然发生在提名之前,而提名与政策转向之间需要一定的观察期,这样一来,时间上来看,若要秋天决定下一任联储主席提名,九月就是最佳的规模缩减窗口,如果联储的政策转向延后,那么经济观察期过短,对于政客来说,错误的选择风险过大,无论是宽松时间过长而导致通胀飙升,又或者是紧缩过快而导致经济下滑,都是风险。

[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 [13] 下一页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