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的再思考

2013年07月31日 9:21 764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近两年来,从卡邦、安迪光电等一批知名LED企业的倒闭,到无锡尚德破产,表面看是我国光电产业发展之殇,更深层的原因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选择上出现了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历了令传统产业艳羡的红利时代后,突然陷入产能过剩、产品价格下滑、企业濒临倒闭的发展危局,延续过去两头在外、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将给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致命打击。当前,我国部分新兴产业领域发展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又该如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
  一、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及问题
  重规模扩张,轻技术创新;重政策扶持,轻市场机制;重生产激励,轻需求牵引。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仍沿用了传统产业政府主导、规模扩张的模式,虽然将新兴产业加快推向高速发展轨道,但其背后也隐藏着不利于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几大问题。
  一是重规模扩张,轻技术创新。各地加快新兴产业布局,投资建设项目数量和产值连创新高。2012年,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3万亿元,广东、上海产值也超万亿元。但过于强调规模制胜的传统发展思路也导致了两方面问题:首先,企业盲目扩大规模,新兴产业产能过剩。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太阳能电池实际产能为全球60%,而产能利用率仅为50%左右,远低于“70%以上”的正常标准,导致企业处于长期去库存化阶段。其次,新兴产业创新成效并不理想。各级政府扶持新兴产业所投入的大量资源和资金往往流入后端制造环节,甚至直接购买国外的生产线。一些所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是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低附加值端。如我国LED领域相关专利仅占全球9.34%,且大多集中在技术水平要求最低的封装环节。
  二是重政策扶持,轻市场机制。全国已有20余个省市设立了专项资金,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也纷纷出台,成为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一些过度干预也为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和产能过剩埋下隐患。一方面,功能性政策缺位导致过度激励。中央政府通过结构性政策鼓励发展一些产业,并以结构性目标牵引。但此类政策也导致过度激励,造成盲目扩产,将创新放在了次要位置。而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功能性政策,即创造并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把社会资源集中在薄弱环节,发挥市场功能以提高薄弱环节能力的政策,我国较为缺失。另一方面,政府不断突破底线为企业兜底,市场机制应有的“优胜劣汰”受到严重阻碍。如2012年,江西赛维濒临债务违约,新余市却启用财政资金,为赛维欠下的7.55亿元信托贷款兜底。有财税法专家认为,政府以公共资金替私营企业还债,“完全模糊了政府和企业的边界”。
  三是重生产激励,轻需求牵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期阶段,政府欲通过扩大供给创造需求,支持政策集中在研发和投资等供给侧,而市场的启动、优惠价格等需求侧政策还未跟上。在现阶段国外需求骤减的情况下,多余的产能全部积压在国内。如我国动力锂电池企业数量从2008年的10家增长到2012年的105家,产量年均增长33%,但由于未来3—5年内我国电动汽车市场需求难有突破性进展,将面临产能积压的风险。同时,对扩内需和稳外需之间的关系仍待进一步理顺。如国内光伏市场并未开启,企业通过海外市场消化产能,但经济萎靡导致海外需求收缩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上百家光伏企业将走上倒闭或被收购的道路。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总体比较环保,但在生产过程中一样会产生排放和污染,绿色低碳的先进产品又多输出国外。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企业“耗费了国内的资源环境”却帮助欧美国家实现“绿色低碳”。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