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矿业国家级矿产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纪实
2013年07月26日 9:57 10119次浏览 来源: 国土部 分类: 重点新闻
在福建省上杭县城紫金矿业总部前,巨大标牌上“打造高技术效益型特大国际矿业集团”的字样,为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情况作出了最好的诠释——这一国际知名矿企,正是通过科技创新,将原本被专家判了“死刑”的呆矿,逐步拓展成为全国有色行业的“老大”。
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肯定。2011年,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共同确定的40家首批国家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中,紫金矿业占有一席之地。
呆矿变宝藏
站在矿山观景台上放眼望去,远处的紫金山已被劈去一半。从山顶往下是一级级平台,在最下部的采场,巨型电铲、载重汽车正在忙碌作业。顺着露天采场向左看,巨型堆浸场、尾矿库、冶炼车间等,依次映入眼帘。
不了解紫金矿业发展历史的人可能不知道,这座现代化的矿山,原本只是一个被专家判了“死刑”的呆矿。
早在1994年,历经11年勘探后,紫金山金铜矿共探明金矿储量5.45吨,但令人沮丧的是,金矿平均品位只有1.1克/吨,远低于经济合理可采品位。由此,紫金山被业内人士定义为典型的呆矿。
作为革命老区同时又是国家级贫困县的上杭,难道注定继续“守着金山过穷日子”吗?
时任上杭县矿产公司总经理的陈景河不信这个邪。
陈景河带领技术人员,仔细研究矿石可选性,发现紫金山金矿品位低但矿量大,采剥比低,如果先采用国际成熟的全泥氰化提金工艺掘取“第一桶金”,再逐步创新工艺,有望让呆矿起死回生。
不久,采用堆浸提金工艺,紫金建成了年处理5万吨矿石的一期工程。在此基础上,又独创了“破碎—筛分—洗矿,细粒重选、炭浸,粗粒堆浸”联合提金工艺,使传统的堆浸工艺发展成为专门开发低品位氧化金矿的技术,并申报了专利。利用这一技术,紫金矿业金金属回收率大大提高,生产成本直线下降,入选矿石的边界品位一降再降,从最初的1克/吨一直降到了0.15克/吨。
科技创新,让呆矿变成了富矿。经过四期工程改造,到2000年,紫金山全面实现露天开采,成为国内单体矿山保有可利用储量最大、采选规模最大、黄金产量最大、矿石入选品位最低、单位矿石处理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的黄金矿山。现在,紫金山矿的日处理矿石量能力达8万吨,同时创造了日产黄金50公斤的纪录。
紫金山除了有金,还有铜。采访中,一位干部告诉记者:“紫金山是一个戴了顶‘金帽子’的‘铜娃娃’。”与“金帽子”类似,“铜娃娃”也是贫矿,平均品位还不到0.4%。紫金矿业祭出的法宝仍然是科技创新。他们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合作,成功开发出适合紫金山矿石特点的“生物堆浸—萃取—电积”工艺,使铜的入选边界品位降至0.1%,矿山的铜资源量一下子提高到300万吨。
自公司成立以来,围绕低品位铜金矿开发利用,由紫金矿业创新形成的混合类型铜矿床提取金属铜的工艺、连续制备纯净金溶胶的工艺、封闭式电解槽、堆浸中的自流静态吸附工艺、低品位氧化金矿选矿工艺、细浸染型金矿封闭式预处理装置、敞口式非流态化固定床吸附装置、应用含菌的铜矿酸性矿坑水从硫化铜矿中浸出铜的工艺等,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多项成果荣获国家及部省级奖励。
紫金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科技创新的历程。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