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交易“水土不服”
2013年07月17日 10:13 4848次浏览 来源: 法治周末 分类: 相关新闻
进场需要相关制度完善
虽然参与碳交易对企业来讲存在着诸多利好,但在郑江灼看来,想要让企业很快就提高其低碳减排意识,目前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人虎也曾透露过一组数据,针对是否参与碳交易市场,他们对120多家企业展开过问卷调查,有80%的企业选择的是等待观望。
“在市场上要有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如果没有约束的话,很多企业往往是不可能真正去进入一个市场的。”郑江灼表示。
而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看来,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相关交易,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强制性交易的特点。
郑江灼也认为,只有通过强制力这种方式来约束企业,才能够使这个市场能够真正形成。
因此,郑江灼提出,想要建立完善的碳交易体系,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惩罚机制,由此引导企业真正参与到低碳减排的事业中来。
“虽然目前十二五规划里有着节能减排的相关表述,但对气候这块领域还没有详细的立法。”郑江灼告诉记者,“政府可能会给企业一定压力,比如企业没有完成相关低碳减排指标的话,相关部门要对企业进行罚款,企业要申请项目则不予以审批等,但是并没有具体的法律指导。”
郑江灼表示,这样一来节能减排事业只是停留在一个相对稳定层面,而如果相关部门或者企业没有很好地履行自身义务,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后果,其实还不是很明确,也往往因此给相关问题的处理带来诸多不便。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