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电池竞争优势仍在 市场份额不降反增

2009年10月20日 10:31 818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针对纷纷上马的薄膜电池项目所引发的隐忧,以及多晶硅的价格暴跌,市场出现了一种担心—薄膜电池 相对晶体硅电池的成本优势将会被削弱,部分业主或光伏电站会转而使用成本已大幅下降的晶体硅电池及其 组件。甚至多晶硅电池厂家尚德控股的掌舵人施正荣也曾断言“薄膜太阳能绝对是泡沫”,并且短期内面临 的挑战非常大,只有在转换效率超过15%以及成本下降五成的情况下才会有所机会。
  全球第一大薄膜电池厂商第一太阳能(First Solar)以耀眼的财务表现平息了外界对薄膜电池“泡沫”的 这一争议。在经历了2009年一季度的短暂环比下滑之后,第一太阳能二季度的营业收入达5.26亿美元,同比 增97%,环比增26%,同时,不仅市场份额有所提升,并且市值在全球光伏厂家中跃居首位(表1)。在晶体硅电 池生产成本锐减的背景下,薄膜电池非但没有失去市场份额,反而凭借不断改进的技术,顶住组件单价下滑 的压力,将单位生产成本进一步压缩。
  单位生产成本呈下滑趋势
  第一太阳能在业界几乎是碲化镉(CdTe)薄膜电池的代名词。自2002年实现碲化镉薄膜电池量产以来,第 一太阳能一直以惊人速度扩张,产量从2004年的6.5兆瓦增至2008年的504兆瓦,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9%, 2008年已成为产量仅次于Q-Cells的全球第二大光伏厂商。而从2009年上半年的收入来看,第一太阳能已跃身 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厂商。
  第一太阳能持续不衰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不断降低单位制造成本的能力。财务数据显示,第一太阳能的单 位制造成本已经从2004年的2.94美元/瓦压缩至2008年的1.08美元/瓦。而在光伏产业掉头向下的2008年四季 度,第一太阳能的平均生产成本降到了每瓦0.98美元,是全球首家生产成本低于每瓦1美元的太阳能厂商。 2009年其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别为0.93美元/瓦和0.87美元/瓦(表2)。第一太阳能的总裁 公开表示,预计2014年其薄膜电池的生产成本可望降至0.52-0.63美元/瓦,且光电转换效率由目前的10.9%提 升至12.5%。
  市场份额不降反增
  据长城证券研究所周涛测算,如果多晶硅价格下降至30-40美元/公斤,对应的薄膜电池生产成本是1.4美 元/瓦。国际主要多晶硅供应商(Hemlock、MEMC、德国瓦克等)单位成本均在30美元/公斤左右,远低于国内 60-80美元/公斤的成本,依此看,多晶硅价格下降至30美元/公斤以下几乎没有可能,所以在电池和组件生产 成本上,晶体硅电池难以与薄膜电池竞争。并且,薄膜电池适合自动化生产线,同样产能所需人工仅为晶体 硅的1/25,全部生产过程可在3小时内完成,远胜晶体硅电池的表现。
  因此,尽管晶体硅单价下滑给晶体硅电池带来更强竞争力,但薄膜电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是不争的事实 。数据显示,薄膜电池厂商的全球市场份额从2000年的10.1%提升至2008年的12.5%,碲化镉和铜铟镓硒薄膜 电池(CIGS)更是超常规发展,增速高于整个光伏平均水平。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美国和德国市场正经 历着同样的变化:2008年,美国有67.5%的光伏组件使用薄膜技术,而后者的份额也从2002年的不到10%增至 2007年的近40%;在德国市场采用薄膜的光伏组件也达20%。事实上,由于晶体硅电池和组件的生产成本下降 速度不及薄膜电池,因此后者的市场份额不减反增,至2009年二季度,薄膜电池份额进一步提升。绿色技术 媒体预测,2012年薄膜电池产能将占光伏总产能的30%。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