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中国的“过剩”痼疾
2013年06月28日 10:50 6742次浏览 来源: 英国《金融时报》 分类: 相关新闻
中国“太阳王”的经历
对于“太阳王”施正荣而言,来自地方政府的补贴以及拨款是说服他离开悉尼回国的关键因素。此前他家住悉尼郊区,座驾为丰田(Toyota)凯美瑞(Camry),在一家太阳能初创企业担任高管。施正荣和尚德电力均拒绝置评。施正荣出生在中国东部的江苏省,距离无锡市不远;2000年时,无锡市政府急于开创太阳能产业,于是派出官员劝说施正荣回国,并承诺向他提供支持。
2011年3月,施正荣欢迎前任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访问尚德电力的无锡新总部。当时,他说:“尚德是市委市政府播下的一颗种子。尚德创业过程中压力重重,但无锡对这颗‘种子’不断施以灌溉、培育。”
杨卫泽于2010年升任中国南京市委书记,扶持无锡太阳能产业取得的成功是一大加分因素。中国各地的中共官员们都注意到了这种快速升迁的模式,纷纷得出结论,认为自己也能通过补贴企业升至高位。
这引起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激烈竞争,并驱使地方政府竞相突破底线——为了保护辖区内的就业和税收(以及回扣)的来源,地方政府通常不认真执行环保、安全以及劳动法规。
几乎每个行业都存在的另一大问题在于,企业制定投资与增长计划的前提,是认定政府决不会允许GDP增速跌至8%或9%以下。
中国政府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而出台的对策,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看法,当时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元人民币(合65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就此迎来一波建设热潮,为摇摇欲坠的经济增势提供了支撑。
如今,随着经济增速滑向7.5%甚至更低水平,中国的新一届领导人较上届政府显示出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更大决心。
中央政治局常委、负责经济事务的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张高丽在本月的一次讲话中表示:“我们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我们将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坚决停建违规在建项目。”
然而,北京方面虽然多年以来一直试图消除产能过剩,但这种努力遭到了来自地方政府的顽固抵制,这是地方政府保护本地“种子”企业之举。分析师以及官员们表示,像尚德电力这样的企业破产仍属少见,并且通常只在一家公司已不可救药或者地方官员想要取得企业所有权时才会发生。但大规模的过剩产能以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表明会有更多的人将遭遇和“太阳王”一样的命运。
据中国媒体报道,施正荣目前仍身在无锡,并且依然是尚德电力的第一大股东,他正因其在公司倒闭中扮演的角色而受到调查。
通用电气(GE)副董事长约翰?赖斯(John Rice)表示:“各地政府补贴的共性问题是,目的都在于支持企业的生产活动,而非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当补贴不过助长了企业的低效率时,问题就更严重了。”赖斯常驻香港,负责领导通用电气的全球经营活动。
赖斯称:“如果你长期持续补贴,这只能使拖累增长的隐患越来越严重。”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