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中国的“过剩”痼疾

2013年06月28日 10:50 674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地方政府为保政绩提供补贴
  多项调查发现,中国企业在某个行业中具备了主导全球生产的能力,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政府的补贴,其中绝大部分为地方政府和省政府的补贴。
  美国学者乌沙?海利(Usha Haley)和乔治?海利(George Haley)近期发布了一项研究报告。该报告考察了中国钢铁、玻璃、纸制品以及汽车零配件生产商是如何仅用了几年时间,就从小配角以及净进口商转变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商以及出口商的。
  在这些高度碎片化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仅为2%至7%,而且绝大多数企业并未享有范围经济或者规模经济效应。
  乌沙?海利表示:“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之所以在出口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低廉,以及本国汇率有意被压低,但我们的研究成果不同于这种看法。我们认为,中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并且未对供需规模进行评估;我们发现政府补贴贡献了30%的工业产出。在我们所考察的绝大多数企业,如果没有补贴的支持,将很可能陷入破产。”
  除了直接注资以外,中国很多地方政府还向辖区内的国有企业以及私人企业提供廉价的土地和信贷、折价水电以及税收减免。
  研究咨询机构Fathom China的马修?福尼(Matthew Forney)和莱拉?赫瓦贾(Laila Khawaja)有关中国政府对非国有中资企业补贴的研究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受调查企业收到过某种形式的直接补贴。
  福尼和赫瓦贾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些主导了最浮华的投资项目并实现最快GDP增长的官员,往往在中共党内晋升的速度最快。向有意扩大生产规模的私营企业提供补贴,有助于达成投资协议,从而为企业所在地政府带来就业和税收。”
  汽车生产商是中国政府补贴力度最大的领域之一,例如奇瑞(Chery)、比亚迪(BYD)以及吉利(Geely)。有些分析师预计,这些企业最终仍将走上和手机生产商们同样的结局。
  汽车行业中的产能过剩非常严重,以吉利为例,该公司2011年超过二分之一的净利润直接来源于政府补贴。Fathom China的分析显示,吉利2011年所获补贴规模较第二大利润来源“废铁销售”高出了14倍以上。吉利于2010年收购了沃尔沃(Volvo)。

[1] [2][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