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上海电影博物馆

2013年06月19日 14:25 1188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色影

U5565P1081T2D117139F6DT20130618103710

参观者在上海电影博物馆内仔细品味珍贵的影像资料。


  走进上海电影博物馆的展厅,应该很少会有参观者不被这座与众不同的行业博物馆的浓郁风格瞬间吸引——被广泛运用的黑、白、灰的配色,将上海电影博物馆的“电影”特性衬托得低调而不失优雅。6月17日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即将向公众开放的上海电影博物馆近日迎来首个媒体开放日,这座4层的建筑如今承载着这座城市昔日的电影记忆。记者近日专访了博物馆设计艺术指导——来自德国的Tilman Thürmer,以及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博物馆总策展人石川,为观众提前揭开上海电影博物馆的神秘面纱。


  十年前就已开始酝酿筹建
  十年前,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就有了筹建上海电影博物馆的想法。当时,位于车墩影视基地的上影仓库里堆放了30多万件电影道具、20多件电影戏服以及十几万电影历史文献,从8年前开始,上影的老同志就开始了孜孜不倦的整理工作。
  从一楼到四楼,都是电影博物馆的展区,再往上,便是上影集团的办公区域。二楼被称为“电影工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和东方电影频道都在这层楼里办公,观者可以通过透明的玻璃,看到正在画画的画师和正在配音的声优。三楼展区展示了电影技术的方方面面。从摄影机、洗印机,到录音机、放映机等设备,这些看似笨重的器材如今都是见证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珍宝。


  30万电影道具捞出镇馆之宝
  要收集这如今承载着上海电影昔日记忆的种种,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们可谓煞费苦心。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博物馆总策展人石川介入博物馆的“海淘”是在一年零四个月前,自那以后,除了上课,他90%的时间都给了电影博物馆。
  他告诉记者,因为车墩仓库的资料浩如烟海,馆内几项镇馆之宝的发现都颇具戏剧性。比如30年代的NEWALL牌35毫米电影摄影机的发现。这部摄影机原属曾经叱咤中国影坛的联华公司,就是阮玲玉当时所在的电影公司,“我走进仓库,看到一个箱子不起眼地堆在墙角,旁边还有个三脚架。这个箱子看起来造型和其他不同,把箱子转过来,看到上面写着两个字:‘联华’。那一刻,我浑身就像过电一样。”
  石川打开箱子,里面分别装着机身、镜头和片箱,型号已经磨损不清,“除了箱子磨破了些皮,摄影机保存得很好,基本功能至今保存完好。”
  另一件极具戏剧性的馆藏出自网络。无论是夏衍的孙女,还是专业的博物馆人员,都很难相信,夏衍批阅艾明之剧本的手稿居然能用1500元就从网络拍得。
  石川介绍,当时他在一个网络收藏论坛上看到有人挂出这个藏品,起拍价格仅为100元。“当时我就让对方把照片传过来,给了夏衍的孙女沈芸鉴定。她看了几分钟就回复我说,‘肯定是真的!’”之后石川和他的两个学生就日夜守在电脑旁边抢拍,最终以1500元拿下这个珍贵藏品。
  一楼大厅里,还有一件展品令人印象深刻。石川介绍,1996 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照明工程师晏仲芳因发明电影特效闪电灯系统,获得第68届美国奥斯卡技术成就奖。他是第一个获得奥斯卡技术奖的中国影人。在计算机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特效闪电灯用于在电影实景中制造雷电特效,曾被运用于《侏罗纪公园》、《真实的谎言》等多部好莱坞大片。


  简约时尚彰显海派风格
  “我们的设计初衷是希望运用优雅的颜色来创造一个柔和的舞台,展品在这个舞台上将显得愈加闪耀。”来自德国的Tilman Thürmer先生带领着他的“协调亚洲”设计团队加入了此次上海电影博物馆的设计工作中,并在这个项目中以艺术指导的身份和上海美术设计公司一起合作。
  “好的博物馆不仅仅是告诉人们看什么,而是鼓励参观者自己发现世界。”作为上海电影博物馆项目的艺术指导,Tilman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在Tilman的概念里,电影最棒的地方在于,每一部电影对不同的人而言有不同的意义,“那是电影美妙的地方,也是我们想向参观者展示的东西。”Tilman说。
  然而,坐在银幕前经历一部电影是一回事,从“幕后”来了解一部电影是如何制作而成又是另一回事。出于这些观念,Tilman希望参观者能够一窥电影制作从生产到发行的每一个侧面。 (更多内容请见下页)

解读“中国摄影博物馆”

中国最大且唯一的青铜器博物院__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观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 品华丽匈奴王冠

成都尔玛民俗博物馆开馆 展示羌族铜器

全国首家锡器博物馆在杭州开馆

铜道艺术馆于哲:志铜道合遇见金属艺术

微缩中国青铜器博物馆·复活千年青铜文化

大型纪录片《国脉·国博100年》共品赏

《故宫100》微摄紫禁城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