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2013年05月15日 10:23 16255次浏览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闫坤 张鹏
背景链接
一季度财政收支状况
一季度,全国公共财政收入32034亿元,增长6.9%,比去年同期回落7.8个百分点;全国公共财政支出270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919亿元,增长12.1%。从财政收支形势上看,财政支出的仍然保持较大的扩张力度,而结构性减税则已经开始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状况,财政收入增速较GDP增速低0.8个百分点,在积极财政政策有序推进的同时,财政收支形势总体趋紧。
结构性减税政策效力显现,财政收入转入低速增长
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速仅为6.9%。其中,中央财政收入14606亿元,同比下降0.2%;地方财政收入(本级)17428亿元,同比增长13.7%。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27399亿元,同比增长6%,比去年同期回落4.3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幅较低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同比下降,主要是受经济增长趋于平缓,实施结构性减税,一般贸易进口增幅低以及去年年初清缴入库2011年末部分收入、基数较高等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主要是房地产市场成交额增加,相关地方税收相应增加。
坚持民生支出的持续增长,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一季度,全国公共财政支出270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919亿元,增长12.1%。其中,中央财政本级支出4044亿元,同比增长5.3%;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12378亿元,同比增长2.1%。地方财政用地方本级收入加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资金安排的地方财政支出22993亿元,同比增长13.4%。民生等重点支出得到保障。
欧盟经济复苏将经历四阶段
第一阶段:出口扩张和顺差积累阶段。主要表现为由于主权债务危机和宽松型的货币政策导致欧元对世界主要货币贬值,欧元区(欧盟)国家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增强,受到国内(区内)消费增长缓慢的影响,主要企业的经营活动重点转向海外市场,出口持续扩张,并导致贸易顺差的快速增加。出口竞争力的增强一方面为欧盟企业提供重要的市场需求,同时也为欧元区企业融资环境改善提供了重要的支撑。2012年第四季度欧盟经常项目顺差达到314亿欧元,较2011年同期的218亿欧元增加近100亿欧元。
第二阶段:产出增长、失业率下降和经济迅速恢复的阶段。随着欧元区出口环境的改善,企业活力得到提升,产品研发、生产组织、市场营销等活动逐步恢复并扩张。在较宽松的货币环境、良好的顺差积累的支持下,企业具有重启闲置产能,增加用工人数的能力,失业率开始逐步下降,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支出减少,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开始得到逐步修复。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经济复苏与美国存在明显的不同,闲置产能和劳动要素的利用是欧盟经济复苏第二阶段的显著特征,不存在资本加速折旧等经济增长“漏损”因素,在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快速增加的推动下,欧盟经济有望先出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根据一季度欧盟失业率的变化情况,目前失业率还处于缓慢上升阶段,预计将持续至12-15个月之后出现快速下降的情况。
第三阶段:宽松货币政策在欧元区经济企稳态势明显后退出阶段。随着欧元区经济的快速复苏,欧元资产的价格得到良好的支撑,欧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得到了恢复与加强,欧盟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和融资能力快速提升,货币乘数扩张、金融企业的运营能力明显改善,大量的国外资本进入到欧盟各国。在这种情况下,宽松型的货币政策应启动退出程序,适度提高市场利率水平,控制通货膨胀的风险。最佳退出手段是由欧洲央行将持有的主权债券和商业银行抵押资产顺价销售,一方面回笼欧元货币,另一方面取得救援的“投资”溢价,欧盟各国可考虑将溢价收益作为补充ESM资金的重要来源,为将ESM资金总额加强到10000亿欧元提供支持。
第四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国际分工地位重构和经济增速回落阶段。随着欧盟宽松型货币政策的退出,欧元市场利率和汇率开始上升,产品的出口能力减弱,尽管内需的扩张可以抵销部分外需的下降,但仍将有部分企业出现过剩的生产能力,企业的营利能力和扩张能力下降,经济出现小幅减速。为应对这一风险,欧盟企业将启动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创新策略,争取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和更好的国际分工地位,传统产业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逐步加强。在大规模的新兴产业建设完成和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固定资产投资开始前,总体上表现为企业内生性的资本积累减缓、固定资产实际折旧加快的情况,欧盟经济增速将有序放缓,直至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和国际竞争优势。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