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2013年05月15日 10:23 1625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下的转方式与再平衡
  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8855亿元,同比增长7.7%,而环比则增长1.6%,我国经济总体上仍处于高速增长下的平稳状态。面对世界经济的“三速”复苏的格局,我们既要把握好主动性,坚持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也要增强紧迫性,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序转变。

  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房地产市场销售带来紧缩性影响
  一季度,宏观经济增速为7.7%,较2012年第四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比2012年全年增速低0.1个百分点,宏观经济总体上在平稳较快增长的区间运行。
  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市场的销售情况。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08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7.1%,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35.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41.2%。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3992亿元,同比增长61.3%,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51.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69.0%。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为613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0%,降幅比上年同期扩大18.1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424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9%,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和上年全年加快5.4和13.9个百分点。当期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与房地产商土地购置面积的下降和待售面积的上升形成明显的反差,说明房地产市场在新房市场和二手房市场间出现了分层,房屋销售量和销售额的上升更多地来自对存量住房市场的投资调整,以规避“国五条”对二手房交易的抑制和新增的税负成本。由于二手房销售并不是GDP的构成部分,则其交易量和交易额的快速上涨影响了一季度的投资和消费增速,也成为导致经济增速再次下滑的重要原因。

  经济结构持续改善,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在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中,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5.5%,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30.3%,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是14.2%,拉动了1.1个百分点。内需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而消费在其中占有主导性地位。从形成因素看,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809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4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回落1.9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的非农业收入增速明显
  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8015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27元,同比名义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871元,同比名义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6.5%,家庭经营收入增长7.3%,财产性收入增长27.0%,转移性收入增长12.2%。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稳步推进城镇化,是保证上述两项收入得到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保证。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输入性通胀成为管理的重点
  随着欧盟经济形势的逐步趋稳,以出口为复苏动力的欧盟经济将给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变动带来压力;同时,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宽松型货币政策也将加大国际流动性的供给,从而加大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需要对输入性通胀压力有一个通盘考虑,在3.5%通胀控制目标下,综合运用汇率、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手段,在通胀水平上升和汇率水平提高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

  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社会融资结构有待改善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比上年末加快1.9个百分点,明显超过全年增长13%的目标,后期货币控制的压力较大。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65.76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97.93万亿元,存贷比67.15%,低于75%的“红线”,银行系统仍具有一定的信贷扩张空间。
  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6.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27万亿元。从结构看,当季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44.7%,同比低18.6个百分点;外币贷款占比7.2%,同比高3.8个百分点;委托贷款占比8.5%,同比高1.3个百分点;信托贷款占比13.4%,同比高8.8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10.9%,同比高4.9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占比12.2%,同比高2.0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1.0%,同比低1.2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中期票据的迅速增长与“影子银行”的风险高度相关,值得引起关注,并认真研判。

  积极推进创新驱动战略 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
  尽管世界经济处于“三速”复苏的格局,但在各国的复苏方案中,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都是各国经济振兴政策的重中之重。对于我国,同时面临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共同挑战,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以创新为动力,整合各类经济资源的有利因素,转化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就成为当前我国宏观调控战略的必然选择。

  创新驱动战略的基本框架和推进方案
  创新驱动战略作为宏观经济战略的核心取向必须要坚持以下三项原则:一是创新原则,二是融合原则,三是包容原则。在三个原则的基础上,创新驱动战略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组成部分: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应包括:技术上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组织方式上的协同创新。第二,构建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下大力气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要积极促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第三,要完善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创新支持政策体系是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措施。

  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货币金融政策
  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货币金融政策的要点在于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放大财政政策效力,形成创新发展的货币金融政策体系。主要包括:
  首先,加强政策性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对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规模化融资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其次,引导商业金融支持自主创新。政府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商业银行对通过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新技术项目,应根据投资政策及信贷政策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第三,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支持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对创新活力强的予以重点扶持。第四,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批准创新活动活跃、金融基础较好的地区作为创业风险投资活动的先行先试地区,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法律保障体系。依法对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进行备案管理,促进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规范健康发展。最后,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股份转让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财税政策
  财税政策对于创新驱动战略具有基础性作用,是激励创新活动、推广创新成果应用、提供创新风险补偿的直接政策手段。我们在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中建议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在实现“十二五”提出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的前提下,形成国内的一系列“创新中心”,并使其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左右的国际高新技术集聚区的平均水平。切实保障重大科技专项的顺利实施。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20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在8年内结转抵扣。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以各地申创的“创新中心”为试点,尝试制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税收政策。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经严格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三年内免征所得税,两年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完善促进转制科研机构发展的税收政策。对整体或部分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科研开发自用土地、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的政策持续到2020年。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认定之日起,2020年前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鼓励社会资金捐赠创新活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公益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其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基金的捐赠,属于公益性捐赠,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作者简介:闫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鹏 财政部科研所副研究员)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