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光中的韵律——打洋锡

2013年05月15日 9:3 276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锡器

20110907045056195

银光中的韵律——打洋锡

20110907045056634

银光中的韵律——打洋锡

  “叮当、叮当……”循着一阵有节奏的敲打声走进了镇兴路旁的一条小巷。小巷还算宽敞,来往行人不多,冬日午后的暖阳懒懒地洒在路边一座小院中。
  院前的马路边,一辆手推车支起了简单的摊子。车上竖着的架子上挂满了水桶、畚箕、漏斗等等,崭新的制品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银白色的,甚是晃眼。
  简易的木制工作台边,一位老人正埋头工作着。老人姓王,今年七十岁,精神矍铄,身板也十分硬朗,从事“打洋锡”行业已有四十多年了。
  说到“打洋锡”,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而我,因为从小随奶奶去锡匠那里定制盆盆罐罐,所以对它并不陌生。说是“锡”,其实是一种镀锌铁皮,也就是俗称的白铁皮。因为其光泽明亮发白,性状似锡,便认为它是锡了。那个时候,铁皮要从外国进口,所以人们通常把它称作“洋铁皮子”或“洋锡”。而“打洋锡”,就是专门制作白铁皮制品。
  说起自己的老本行,王师傅侃侃而谈。打洋锡有两个功能:一是将煅制好的白铁皮,经手工敲打成生活用具。二是将生铁烧热熔化,用来修补破损的盆盆罐罐。
  “现在用这个的人已经很少了,即使有的人家有件把洋锡家什,破了也就扔了,很少有人想到要补的。”王师傅边跟我介绍,手底下的活依然没歇着。只听“叮当”声不绝于耳,一只畚箕在他的手下渐渐成形。他指着车摊架子上的器物说:“这些都是附近住户定的,那些笼屉、油捞是给隔壁饭店做的,这批畚箕是环卫所要的。现在这门手艺是没以前红火了,但是过日子还是没问题的。”
  “您可一点都不像七十岁的老人。”我笑着说。“哈哈,这可是个锻炼人的活啊!”说完,王师傅又卖力地敲打起来。“这敲敲打打看着简单,里头的学问可大着呢,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就拿这个畚箕来说,先要在洋铁皮上剪出模样,然后用硬木打磨出对接口,逐个套好,再敲打成形,最后还要进行抛光。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好看……”
  “我年轻的时候这门手艺是很吃香的,早些年我还带过好几个徒弟呢!”王师傅叹了口气,“可惜他们都没有坚持下来,现在只有我还在做啦!”
  说起来,那时候因为条件艰苦,锡匠师傅们多数是没有学过数学几何知识的,但是他们却能做出很精美的物品,究其原因,主要是靠师傅的“传”、“帮”、“带”。拜师的时候,要经过很多程序,也有很多清规戒律,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徒弟“出师”后,不可以在师傅周边开店,常言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样可避免恶性竞争。
  在上个世纪中期以前,洋铁皮制的壶、脸盆、油桶等家什都被看成是身份的象征,可以说是“奢侈品”。因为它们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手工艺品。
  在儿时的记忆中,打洋锡的匠人总是挑着担子走村串户,伴随着响亮的吆喝声:“打洋锡——打洋锡——”锡匠技术精湛,经他们补过的锅、打造的壶不仅滴水不漏,而且经久耐用。
  那时候的锡匠往往借住在村民的家里,根据揽下的活来决定留在一个村庄的时间。锡匠的小炉灶支起来后,村里的人会陆续过来说明要打造的东西,或送来需要修补的器物。锡匠会一一记录,做到心里有数,然后便按部就班地开始了活计。
  于是,锡匠身边那口小小的坩埚散发着温暖的橘红色光晕,生铁皮慢慢熔化成水银般的液体。小风箱吹起的火星弥漫起来,空气中似乎也多了绵软的金属味道。我现在无法准确地形容出那种味道,只记得那味道暖暖的,让人莫名的心安。
  洋锡器具刚做出时是银亮的,可是放不长时间便氧化为灰黑。虽然变黑,但是却丝毫不影响它的功能。那黑色反而成了它的保护色,用这样的器具贮存茶叶,温酒、热水是再适宜不过的了。它的稳定性、密闭性和导热性都十分好,在那个科技相对落后的年代,它便长久地成了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伴侣。
  后来铝制品和塑料制品被成批地生产出来,这些洋锡器具便逐渐淡出老百姓的生活,销声匿迹了。那叮当有致的敲打声,那简朴的陈设中唯一闪耀的银光器皿,那轻巧水壶中洒下的七彩水珠……成了我永远的记忆。

生硬铁板敲出“华夏一绝”·访铁板浮雕民间艺人

我国现存第一大古代铁锅修复重生 

即将消失的行业——补锅

老手艺:铝锅换底

民间手艺锔器独具缺陷美

锡匠司志万的传承梦

(金属工艺纪实摄影) 最后的老锡匠

( 绕口令)锡匠和漆匠·中文幽默

独门“摆锡画”面临失传 民间艺人寻传人

全国首家锡器博物馆在杭州开馆

非遗安峰锡艺婉拒千万元订单背后的渴盼

探访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莱芜锡雕艺术

个旧锡器:白如银 明如镜

锡匠 民间传统匠人【金工手艺人纪实】 

锡咨询频道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