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保护伞”遮断船舶兼并重组“甘露”

2013年04月11日 10:59 400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回首2012,造船业境况惨淡,三大指标同时下滑,亏损企业多达300余家。在众多专家看来,这样的低迷还将持续一到两年。但从船舶业发展规律来看,船市低谷恰是造船企业兼并重组的最佳时期,有实力的企业可趁机扩充规模,实现产业和产品转型升级。
  国务院早在2010年就曾出台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但受地方保护主义阻碍,船舶兼并重组活动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兼并重组正当时
  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报告显示,去年我国船舶工业首次出现三大指标同时下降的局面,行业面临严重亏损。
  根据报告,去年全国造船完工量为6021万吨,同比下降21.4%;承接新船订单量为2041万吨,同比下降43.6%;截至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为1.07亿吨,同比下降28.7%。全行业亏损企业数量增加到323家,亏损额同比大幅上升158.3%,部分中小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转产、倒闭、减员现象日益严重。
  船舶行业专家指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船舶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船舶企业生产的散货船、油船等需求量和价格急速下跌,而技术含量较高的超大型集装箱船、LNG船等双高船型的占比显著提升。而我国则以建造常规船为主,船舶企业由于研发能力薄弱,导致全行业陷入低迷。我国船舶企业要走出低谷,必须在高端领域发力,而收购兼并将是重要抓手。
  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是司空见惯的事。成功的并购会给企业锦上添花,但失败的并购则会让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专家表示,船企应把兼并重组作为其长远发展的一次重要布局,不能被一时的繁荣所迷惑,应该仔细分析被兼并企业的业务领域与自身的发展方向是否契合,让兼并重组真正在自己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中航国际北京公司斥资千万欧元买下德他马林船舶设计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德他马林公司是全球独立于船舶企业之外的最大船舶设计公司之一,拥有多型节能型散货船、集装箱船、豪华游船、游艇、滚装船等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和管理经验。
  此次中航国际北京公司收购德他马林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船舶设计能力,帮助其所属造船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开发节能环保的高附加值船型。同时,德他马林公司所具备的海工装备及模块研发能力,将帮助该公司拓展海工装备制造市场。收购完成后,中航国际北京公司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升在国际船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