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再创神话·莱芜锡雕传承人王圣良

2013年03月05日 13:32 711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锡器

和睦的一家人

和睦的一家人

QQ截图20130305132132

莱芜锡雕传承人王圣良

王圣良的锡雕作品

王圣良的锡雕作品


  王圣良,生于1959年,莱城区凤城街道西关社区人,幼年时因患小儿麻痹而致残,自幼跟随父亲王震学习锡雕工艺,莱芜锡雕第八代传人。
  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申报会上,参展完后的一件莱芜锡雕作品以3.2万元的高价被马来西亚一名客商收藏,这件作品正是出自莱芜一位残疾人之手。他,就是莱芜锡雕第八代传人,王圣良。
  初与王圣良先生相识便是起于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参展当日,在众人的拥簇围观之下,他淡定自若,手起刀落,“稳、准、精”,不一会儿,一只别致灵动、栩栩如生的丹顶鹤跃然手中,那独具匠心的技法、精湛的工艺堪称“鬼斧神工”。


  幼年残疾 曾是家中的累赘
  “之所以是锡雕第八代传人,是因为您是家中的长子吗?”与王圣良先生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忍不住问。
  “呵呵!你一定是受‘传人即指长子’的传统思维影响吧?”王圣良听罢笑了起来,“其实,我之所以是锡雕第八代传人并不是单纯的因为我是家中长子,最重要的还是要技高于人呐!”说着,王圣良聊起了他的成长经历。
  莱芜锡雕在山东莱芜一代可谓是家喻户晓,老百姓几乎人人都会,但技艺堪称一绝的还是王圣良的家族,被当地人称为制锡世家西关王家。王圣良的父亲王震是锡雕第七代传人,他苦心钻研并总结了历代他人的制锡经验,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锡雕工艺。在父亲的心中,锡雕传至王圣良一代,希望他作为家中唯一的长子可以子承父业,撑起锡雕第八代的荣誉和责任。
  但事实并非王圣良父亲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王圣良作为家中兄弟三人中的长子,长到五岁时,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由于当时治疗手段有限,儿时的王圣良最终还是因此致残,终日只能被兄弟背着行动。
  由于当时的中国,锡雕工艺只是老百姓赖以为生的一种生存技能而已,因此,尽管是一代锡雕传人,但王圣良的家境也是十分的贫寒。原本可以想着快点长大,早点帮着父亲支持家业的王圣良开始变得消沉。
  “当时就觉得自己就是家里的累赘,连行动都需要别人帮忙,还能做什么啊?”王圣良谈起了幼年时的残疾心理。失去了活动能力的王圣良不能像同龄孩子一样每天跑跑跳跳,到处玩耍,他只好安静地坐在父亲旁边,看父亲锡雕。
  “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为了打发大把无聊的时间,后来看得多了也有些手痒痒,”王圣良笑着说,“也许正是因祸得福吧,我身体的残疾给我带来了远比常人的耐心和毅力,当我第一次手里拿起刻刀,我就知道锡雕我一定能学好!”


  坚韧苦学 再创锡雕神话
  王圣良先生说,锡雕在制作工艺上,有别于南方锡器制作的铸造成型,采用手工技法打造器具外形,所成作品多为空心结构。工艺流程可分为:设计、制板、选料、裁剪、成型、焊接、整形、抛光、雕刻、再抛光十个主要制作步骤。在雕刻技法上借鉴木雕、石雕的雕刻工艺,结合金属可熔可焊的性质,又独创了“拉焊”的金属雕刻技法,在塑造作品形象上可加可减,深浅浮雕并用,因此作品灵动自然,又不失大气。
  同时,学习锡雕工艺又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刚开始我先由设计学习,也就是构思和构图,这一步是最终成品是否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王圣良笑着说,“那时候可没有现在什么美术系,所有绘画和构思全靠自学的。” (更多内容请见下页)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