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国脉·国博100年》共品赏
2013年02月22日 15:38 348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色影
大型纪录片《国脉-国博100年》截图
大型纪录片《国脉-国博100年》截图
大型纪录片《国脉-国博100年》截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系统展示中国历史文脉的唯一代表,已走过10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难得的百年庆典之时,中央电视台与国博联合摄制的6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国脉――中国国家博物馆100年》在历时两年的艰辛创作后,在2013年1月1日20:00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
在100年的历史变迁中,中国国家博物馆从1912年7月9日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发展为当今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收藏文物由初期的几万件增加到120万件,已跻身世界大馆之列,成为现代中国的文明象征。
由央视科教频道历时两年创作制成的大型纪录片《国脉――中国国家博物馆100年》,以历史进程为脉络,分为《殿堂》、《陈列》、《聚宝》、《扛鼎》、《大美》和《公器》6集,每集时长50分钟。该片不仅聚焦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百年历程,更是对历史上的三次文物大征集、两大基本陈列从无到有、基础工程的创新开拓、令人瞩目的“两馆合并”以及改扩建工程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讲述,并首次披露和呈现了众多难得一见的国之瑰宝,记录下为国博奉献一生的国博人和走在科技前沿的博物馆文物保护与水陆空三栖考古项目等内容。
据介绍,该片的拍摄地遍布全球,摄制组不仅在北京、安徽、江苏、云南、广东、海南、甘肃、河北、内蒙古、西沙等国内的28个地区进行了采访,更是前往欧洲对大英博物馆、德国柏林博物馆群、梵蒂冈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凯布朗利博物馆等1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取景。为生动呈现国博各个历史时期,摄制组对文化部部长蔡武、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汉斯?马丁?辛兹、德国外交部部长古多?韦斯特维勒等在内的127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历任国博工作人员进行了前后三次的深度访谈,尤其是对老一代国博人的采访,填补和再现了初创时期的部分历史细节。
在两年的摄制中,摄制组对馆藏的20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进行了重点拍摄,其中,拍摄的华县陶鹰鼎、贾湖骨笛、明万历孝靖皇后嵌珠宝点翠凤冠、虢季子白盘、石寨山贮贝器、王处直墓出土浮雕武士石刻、徐扬绘乾隆南巡图卷和刘贯道绘忽必烈画像等难得一见的珍品,并第一次用影像记录下国家博物馆的地库现状、文物修复等内容。该片在资料的使用上也有所突破,导演组对国博的所有影像资料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和收集,宝蕴楼点交起运仪式、雁翅楼瓷器搬运、国家文物局划国博文物移库工作等珍贵影像将第一次和观众见面。
据执行总导演徐洁介绍,该片的最大特色是以时间顺序分为6个历史时期,每一集配合所属时代的特征被赋予了独特的影像风格。13幅专门创作的精美版画将出现在第一集的内容中,不仅凸显了上个世纪初的艺术风格,更是填补了鲁迅、蔡元培等重要人物影像资料匮乏的难题。同时,该片适量使用了情景再现、时空转换等剪辑手段,根据史实对《开国大典》的创作、武英殿展览等重要事件进行了演绎。在该片的创作中,摄制组对国博改扩建工程、西沙水下考古、《复兴之路》展览等不可复制的新闻事件进行了及时的跟踪和记录,同时动用了航拍、水下摄影,Motion control等高端摄影技术。尤其在片头设计和部分文物的展示中,主创人员使用了三维动画等创新手法,让观众能有全新的视觉体验。
该片制作完成后,有业内专家评价表示,《国脉――中国国家博物馆100年》不仅首次对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历史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也对中国近代的百年历史进行了回溯和总结,更难得的是,在对未来的展望之时明确指出了中华千年文化的传承之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类纪录片精品。据悉,央视还将以百年国博为内容,创作3D版的纪录片,目前已进入拍摄阶段。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