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抑制我国常态化的产能过剩?
2013年01月21日 13:48 965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重点新闻
抑制产能过剩不能忽视价格改革
中国目前绝大部分商品都已经由市场定价了,但与国计民生相关的一些产业,仍未实行市场化定价,如成品油、水、电、天然气等。此外,更广义的、尚未完成市场化定价的还包括利率和汇率,前者是资金的价格,后者是货币的价格。
资源价格改革推进之所以迟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担心会对通胀推波助澜,同时又希望资源价格改革不要发生在国家有重大活动期间,以免影响社会稳定。如此“前怕狼,后怕虎”的改革思维,当然使得资源价格改革以及汇率、利率改革的“时间窗口”非常短暂。但价格没有理顺,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功能就会失效。如钢铁业作为一个高耗能的行业,若电价能够市场化定价,进行上浮,则对于淘汰落后产能就有了市场化的机制。同理,中国的光伏产业之所以出现严重产能过剩,也是因为这一行业几乎完全依赖外需,假如电价能随行就市,则光伏产业或许就会获得内需的支撑,从而起死回生。
同样道理,利率市场化也有利于形成企业和行业间公平竞争的格局。中国长期执行偏低且管制的存款利率,且对央企或大型国企给予优惠的贷款利率,而对民企的贷款利率则较高,“利率多轨制”人为导致了市场不公平。这使得一些利润率较低、技术落后及管理不善的企业一样可以长期存活下去,由于生产要素的非市场化定价,使得该淘汰的行业或企业没有出局、该提升的行业或企业得不到机会。这就是为何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远低于预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中国决心走市场经济之路已经多年,但感觉不少人还是缺乏对市场的敬畏之心,总希望通过行政手段来替代市场机制。但行政化手段的结果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短期有效,长期失效。不过,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资源价格改革的深化,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各级政府部门可以运用的非市场手段来调控经济的空间也会越来越窄。当然,中国体制性的产能过剩现象还会持续多久,最终还是要看金融体制、财税体制、行政体制的改革能走多远。
(本文作者李迅雷是海通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他同时还担任上海市人大常委委员、财经委委员,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