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建议

2013年01月21日 11:24 400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2012年,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又向前迈出了坚实了一步。2012年1-11月,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25亿美元,同比增长25%。在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项目特别值得关注。

  中国海外并购目前有以下四大特点与趋势:
  一、能源领域的海外并购依然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并且在新能源领域开始开拓业务。
  中国公司在能源领域的并购规模,基本在数十亿到上百亿美元这个区间。 例如,中海油2012年底收购加拿大尼克森(Nexen)的交易高达180亿美元。 在中国, 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在企业单位总数上比重只有5%,但国企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2012年)比重依然高达约50%。大体而言,国企更有能力进行相关方面的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资本运营和国际工程承包等业务。
  在新能源方面,中国国企开始海外并购成为一个新的亮点。世界依然依赖石油等传统能源,然而21世纪新能源可能将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国在国际竞争中不希望错失良机。譬如,以水电业务为主的国企三峡集团战略定位十分清晰,决定在2020年成为国际一流的大型清洁能源集团。2011年底三峡集团竞标成功,以26.9亿欧元 (近36亿美元)收购葡萄牙电力集团(EDP)21.35%的股份并且与葡电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2年底,三峡集团的子公司三峡国际在并购后期投资3.59亿欧元(近5亿美元)购买葡电集团新能源公司(风电业务)49%的股权。三峡集团取得成功不可小觑的因素在于公司信用等级以及财务状况。按照中国国内评级指标(包括中诚信审定),三峡集团是AAA级(最优级)。这意味着三峡集团的海外交易会得到中国政府和大型国有银行的鼎力支持。按照国际财务标准,三峡集团的EBITDA和净现金流等状况很好。这代表三峡集团在海外并购交易中在财务上游刃有余。
  当然,中国一些私有公司亦试图实现新能源领域的海外并购,但成功的范例屈指可数。中国万向集团通过在北美建立子公司,收购美国少数清洁能源公司源于该公司出色的融资能力以及管理层在美国商务运作多年积累的经验。但是中国本土的大部分私企没有并购成功的筹码。
  二、中国企业在制造业领域的并购案例增多,交易量逐渐攀升。此外,私企在制造业领域的并购比重越来越高。从地域来看,更多的私企瞄准了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
  2002年,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并购数量为17,平均交易额度为0.51亿美元。但是2011年并购数量攀升至109,平均交易额度为1.29亿美元。
  综观全球,虽然中国国有企业在大型制造业并购案例中较活跃,但是私有企业的角色越来越明显。并购案例的增长区域出现在亚、非、拉新兴市场。在这些经济体中,并购交易额度不是很大。从地域来看,交易额度平均值在欧美澳地区偏高,拉美地区较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偏高。
  三、中国海外并购日益呈现高溢价并购的特点。业内人士称之为“中国溢价”。为了实现在海外并购竞标成功的目标,中国企业特别是国企在交易中,所报出的价格远远高出目标公司市场价值的正常水平。
  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2012年的研究报告,2008年“中国溢价”的平均值仅为10%,到2011年,平均值跃升至近50%。在2012年的能源方面的并购案例中,三峡集团收购葡电集团的报价相当于葡电股份当日股市收盘价加53.6%的溢价。中海油对尼克森的要约收购价较尼克森的股价溢价61%,更是创造了“中国溢价”2012年的记录。
  根据国外的历史经验,“中国溢价”的现象应该在未来几年还会维持高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溢价并不能保证海外并购的成功。2005年中海油试图并购优尼科(Unocal)、2009年中海油竞标高庚(Gorgon)、2009年中铝试图并购力拓(Rio Tinto)案例中尽管中国溢价都很高,但均以失败告终。
  四、中国海外并购逐渐趋向理性化,不再一味追求全额股权并购。中国大部分高管缺少管理海外并购项目的经验。譬如:如何进行并购后的管理、整合,如何进行尽职调查等都是对中国企业的极大挑战。
  近些年来,愈来愈多的中国企业认为可以通过转变并购的战略来学习西方公司的管理经验。过去10年制造业海外并购1800余个案例表明,中国企业在近3年开始寻求少数股权投资。10年前90%的制造业海外并购寻求全额或多数股权并购,但2012年该数据下降到67%左右。在能源行业,中国石油和清洁能源企业的绝大多数海外并购都是进行少数股权投资。
  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寻求少数股权投资,但是中国企业开始争取在被收购的目标公司的董事会占有一席之地并获得投票权。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