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建议
2013年01月21日 11:24 400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相关新闻
针对中国目前海外并购的状况,笔者有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国有企业应该利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所创造的机遇,积极寻求欧美潜在的并购目标从而获取西方发达技术、公司先进管理理念、以及国际知名品牌。但国企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美国政治环境和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的审核可能会对中国国企的海外并购造成不利因素。而且,特别在新能源领域,美国相关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中国方面对美国特殊的投融资方式(例如,tax equity financing)的生疏,都会给海外并购的投资带来风险。因此,在条件不成熟的条件下,应该在近期把目标主要放在政策法规等相对简单的国家。中国企业可以采取“迂回”战略,通过并购总部在欧洲、但子公司在北美的跨国公司来实现最终进入美国市场的战略目标。
第二、对于有雄心壮志“走出去”的私企来说,面对资金不足和经验欠缺等制约因素,私企首先应该花大力气严肃地进行并购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很多私企看好非洲市场但是对于投资和并购活动有些盲目。这样容易导致一招不慎,全盘皆输。例如:有些私企试图在喀麦隆并购太阳能公司,但是目前该国家主要以水电为主,新能源发电仍处在襁褓期。如果中方企业不搞清其市场形势、投资回报等情况就轻率地“走出去”,很可能导致长期亏损,血本无归。其次,对于有项目可行性报告的私企可以积极寻求与基金的合作,联手对目标企业进行并购。中国国内市场已经出现了专注于帮助中国企业拓展海外业务的私募基金,如亚欧联合资本(A-Capital)。此外,中国十三部委在2012年6月联合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指导和推动有条件的机构成立涉外股权投资基金,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对促进企业境外投资的积极作用。政府的新政策对于中国私企融资来讲是一个契机。譬如:中非发展基金为中国民企提供咨询服务并通过股权(或准股权投资)的方式已经帮助一些民企成功走出国门,完成了一些项目的并购。
第三、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还应该与国外有关机构进行积极的沟通并树立良好形象。近些年来,中国海外并购常为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所诟病。世界银行2013年初的调研报告指出,中国海外投资“缺乏透明度”,“掠夺当地就业”。因此,中国企业应该十分注意在并购过程中向海外相关审批部门游说、反复强调并购背后的商业意图,淡化中国政府在背后的支持。不仅如此,中国企业还应该做好充足准备,向海外政府、媒体、社区和并购目标公司职员陈述如何保护当地就业以及知识产权。当然,在成功并购后,中国企业管理层应该亲自或者委派相关人员走访并购目标公司,积极与海外当地职员沟通、交流,让其了解公司今后的发展战略。否则,被并购企业的普通员工不仅会对未来发展目标迷惑,而且会对中国和中国企业维持原有的偏见。这些忠告都不是危言耸听,它们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很多被并购的外国公司里,而且常常被中国企业所忽略。
第四、在海外并购后期,特别是在欧美国家,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学习西方的公司管理模式、财务体系、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定位,以及科技的研发以便为己所用。中国企业目前不乏优秀员工,并且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国际经营管理经验,但与老牌的跨国公司相比,除具有货币资本优势以外,并不具备其他方面的优势。
众所周知,否定自我、虚心学习他人的过程是痛苦的。中国企业应该认真分析国际形势,认识到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并找出自身缺少什么、真正需要什么。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10余年了,但仍然不成熟,未来路漫漫而修远。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简介:张钰函现常驻美国,在跨国能源公司从事资产运营的工作;2009-2011年,张钰函在美国华盛顿智库从事中美能源、经济的研究。
[1] [2]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