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用镜头补全打铜打铁锡雕等“永康百工”
程同文历时10年拍摄100多项永康传统手工艺
2013年01月14日 13:48 659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色影
钉秤
刻镰刀
石碾
编草鞋
两年前,永康退休干部程同文出了本摄影作品集《百工流韵》,用近500张照片、8万多字,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打铜、打铁、锡雕、制陶、凿花等永康60多种传统手工技艺。
两年后的今天,程同文又出了一本摄影作品集《永康百工图》,总共收录了101项传统手工艺。除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消逝的手工制革、缸窑、织纱袜、打丝线等一小部分手艺外,这本书几乎把所有永康传统手工艺都收录在内了。
10年磨一剑。为了搜寻“百工之乡”永康的这些老手艺,2002年开始,这位现年74岁的老人背着照相机,翻山越岭,走遍了永康的大小村庄。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学习摄影后,程同文就想做一名“乡土摄影师”。当时在二轻局工作的他接触的都是手工艺人,他发现永康手工技艺已渐行渐远,许多比较有名气的手艺后继乏人,濒临失传。为了给永康百工留影立传,他决定拍摄手工艺主题的照片。10年来,程同文上山下乡,采访上千人次,拍摄了近万张照片。
2010年9月,程同文把自己的照片和文字整理成书《百工流韵》,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并成为第15届中国博览会的礼品书。可是,很多读者看后觉得还不过瘾,给老程提意见,说如果能把永康百工都收录齐全,价值就更大了。
程同文也正有此意。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他又开始四处搜寻、打听传统手艺人,只要听说哪儿有老手艺,他就立马赶去。
“相对来讲,第一本书里的60多项技艺比较好找。这一次增补的三四十项技艺,很多已经消失了几十年,要找到很不容易。”老程说,他去永康市经济开发区的邵宅村找铜饭勺,全村都找遍了,结果只找到五个,而制作铜饭勺用的模具就更稀少了。
还有以前农民加工粮食用的绷纱箩。上世纪80年代,永康金川乡的松明坑村是纱箩专业村,全村20多户人家都做绷纱箩。老程跑过去找,最后只在一位老艺人家里找到一副绷纱箩的担子和几个纱箩。
有很多稀奇的手艺,现在的年轻人想都想不到了,比如说“钉碗”。碗为什么要钉?以前老百姓生活节俭,一件衣服要缝缝补补穿好多年,一口碗打破了也舍不得扔,而是要请手艺人来修补,这就叫钉碗。老程说,以前的钉碗匠大多是江西人,也有少部分永康人,因为在钉碗时金刚钻头与瓷器摩擦时会发出“吱咕吱咕”的声音,与方言“自顾自”谐音,所以江南一带还流传着一句歇后语“江西人钉碗———自顾自”,用来描述一个人自私、只顾自己。
老程找来找去也没找到一位钉碗匠,但是找到了一把钉过的茶壶。后来,在龙山镇吕南宅村,他找到了补缸匠吕永昌,拍摄了跟钉碗相似的补缸手艺。
寻找过程中也有一些意外发现。在一个叫福建寮的小山村,老程惊喜地发现了久违的石碾、牛磨与磨砻,这些都是非常古老的谷物加工工具,上世纪50年代之后退出农家生活,也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老程如获至宝,把这一古老机械摄入镜头。
两年的时间里,程同文不仅拍摄新发现的老手艺,也没有放弃原来已经拍摄过的手艺,像永康打铜等许多现在还在做的手工艺,他经常跑过去重新拍摄。
曾经是文学青年的程同文不只是用镜头拍,也用笔头记。寻访、拍摄老手艺人的过程中,他记下了10万多字的笔记,内容包括各项手工艺的历史沿革、制作流程,还有手工艺人的生存状况等。新出版的《永康百工图》中,101项手艺,配发了105篇老程自己写的文章,其中还有一篇论文《论永康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老程明确提出“传承要与现代交融,传承要与创新同步,传承要与市场接轨”。
最不容易的是,这105篇文章,都是老程自己在电脑上一个字一个字敲打出来的。他退休后自学电脑操作,先是学会了数码照片制作技术,图片处理已具专业水准。随后,他又开始学拼音打字,现在,所有稿子他都在电脑上写。他还会做广告图片,制作了许多关于永康传统手工艺的展板。永康市长徐华水也忍不住称赞:“他是一个年逾花甲的人,却是个闲不住、总在忙忙碌碌的人。他对家乡的风光和老手工艺情有独钟,耗费10年心血,用镜头和手中的笔为濒临消逝的传统手工艺留影立传。扎实的摄影、文字功底和丰富的阅历以及他那浓浓的乡情,使得他能够做这项有意义的工作游刃有余。”
打开《永康百工图》,永康“百工之乡”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打铜打铁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的谚语,活生生在纸面上呈现,仿佛听得见“打铜修锁补锅补铜壶哦”的吆喝声。
书刚刚从印刷厂印出来的那天,程同文带着两本样书从金华坐公交车回家,在车上翻看时,有个乘客站在他边上看了很久,然后问他:“你这本书卖不卖啊?”老程乐了,就把两本书都卖给了他。
“酒香不怕巷子深。除了永康人喜欢,很多外地人也觉得这本书很有看头。有个英国朋友保罗,就经常来找我探讨这些老手艺,还有一些外国客商,都很喜欢这些中国的传统手工艺。”程同文说。
忙完老手艺之后,程同文有了新目标,打算拍摄、出版一部《永康百景图》。他说,1997年时他就举办过永康风光百景展览,这些年跑遍了永康,又拍摄了大量风景照片,所以做《永康百景图》很有底气。
(图片均选自《永康百工图》,由程同文摄。)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