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维创新催生技术创新 有色行业转型诞生新概念
2012年12月10日 15:12 1329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郭海军
整合优势资源服务科技攻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实施的“863”、“973”等一系列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成果显著,“十一五”的湖南湘江污染治理规划项目、河南豫光集团的富氧底吹炼铅及综合回收项目、银光镁业集团的镁轮毂研发项目等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部与有关部委的资金支持。整合资源区域化优势优势,嫁接行业专家团队,开展科学论证研究,借助政策性资金支持实现产、学、研的有效联姻,是促进有色金属工业新技术、新产品自主研发的重要途径;以事竟成为平台,联合企业与专家资源组建行业技术信息共享网络,开发工业生产中的未解技术难题与技术焦点问题,是提升技术市场化无形资产服务的关键所在。
标准、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产品标准申报及专利申报数量逐年增大,这些标准主要集中在原有产品的技术升级上;有色金属专利申报大多集中在工艺改造的发明与装备更新的实用新型专利上,诸如自主研发型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方面的案例寥寥无几,更谈不上高端产品的创造。
目前,有色金属的专利多数以技术门槛低,创意性研发为主要内容,其工业化生产缺乏有效地论证。企业标准申报和专利申报的重视程度程度不够,认知度较低,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可有可无,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技术维权和产品维权的案例。主要表现为是:法律意识淡薄,亡羊未必补牢,出现损失再行动,缺乏市场前瞻性,更不会利用法律武器获取损失索赔。
洋为中用
欧美国家工业发展的200多年,成功积累了众多的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经验。如何巧妙的借鉴、学习别人的优势?是中国有色金属企业对技术思维转型的认识度思考。诸如:芬兰奥图泰、卢森堡保尔沃特、法国博寿、加拿大谢里特、日本三井等技术公司在中国的深入服务,为我国的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引进和工业升级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借用国际先进技术,服务国内企业技术转型,缩短了自主创新的过程,加快了中国工业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技术共享,既是洋为中用的明智之举,又是思维创新的观念转型。借用国际技术资源服务工业升级,是催生自我创新价值的必然法则。
用思维创新催生技术创新
2013年,事竟成将开展全国稀贵金属科技周、全国重金属科技周、全国铝工业科技周、全国铁合金(原辅料)科技周暨金属钙年会等技术信息服务,四大产品平台的快速发展,将有效推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新技术交流。科技周设置的专家面对面、现场访谈、工业参观等基本服务,进一步催生了产业思维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新动力,加快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转型期的技术大发展。
审时度势凝聚前瞻性思维
2008年,事竟成曾经同某国外企业协商引进其“漆料喷涂技术”处理国内的尾矿及有害废料堆存,这项技术曾用于二战后广岛核爆炸和切尔诺贝利核辐射地表硬化,喷涂后的物质迅速硬化地表,强度与硬度是普通水泥的3倍。日本大规模使用这项技术把本国垃圾等有害物质,通过压缩成型—喷涂后,做成了港口装卸(漂浮)工作台。
遗憾的是,这项技术在中国推广了近5年,至今无人问津。这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我国企业还不具备前瞻性思维观念,只考虑商业性价比,而不考虑长期的远景价值。
新梦想创造新机遇
科技兴企、实业强国。在嫁接技术创新的征途上,在有色金属工业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只有新思维才能铺就创新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