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库存与产能过剩并存 我国经济乍暖还寒

2012年12月10日 8:34 978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去库存压力未根本缓解
  “经济企稳态势已明”成为近期各券商研报的关键词之一。近期,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创下7个月新高,这是该指数连续第三个月出现回升。11月汇丰PMI创下13个月以来新高。
  不过,如果仔细观察细分指标,不难发现目前经济回暖的困难依然存在,未来经济增长的改善幅度以及持续性依然值得忧虑。受制于需求增长的不及预期和库存压力的增长,国家统计局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PMI数据显示生产活动扩张出现放缓迹象。11月新订单指数为51.2%,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但生产指数为52.5%,较上月上升仅0.4个百分点。虽然10月多个行业进入去库存周期,但11月的库存水平再度高企,库存压力的持续加大是企业不得不放缓产能扩充步伐的一个重要原因。券商认为,11月产成品库存已经连续三个月走高,表明现阶段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由于需求的增长赶不上产能扩张的恢复步伐,受制于库存压力,企业不得不主动对产能加以控制。
  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对于市场预期的好坏,同样会直接影响库存调整行为。在现实情况中,经济越好,企业越容易乐观,从而提高库销比;反之经济形势越差,企业会表现越悲观,把库销比压得过低。
  今年企业普遍采取了去库存措施,但到目前为止,去库存的压力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企业对未来市场环境仍信心不足。一些机械设备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的上游客户企业由于订单大批下降,企业缩产的意愿仍比较强烈。从事器械设备销售的工程师尹海兵认为,对于机械企业而言,一般都会跟踪订单来制定企业的生产计划,即便存在库存压力,现在也都在进行库存的缩量管理。“比如在一些电子设备行业,企业会选择将原先的10万元库存压缩到1万元,大中型的企业一般都会比较理性地控制生产能力。尽管市场方面说有回暖,但大多数企业还是选择走一步看一步。”
  此外,带动制造业经营活动回升的内在动力正在减弱。由于需求未呈现有效放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PMI数据显示产业链中上游企业产能扩张步伐已有所放缓,库存压力加大。当前制造业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基建投资的拉动,而基建投资对制造业的拉动效应沿产业链中上游向下游传导。如果未来实际落地的基建投资规模有限,产业链下游企业的需求将逐步趋缓,重工业主导的企业补库存活动或将告一段落。
  有券商策略分析师认为,当前要解决企业盈利下降、负债率高的现状,可能的途径仍是通过扩资产、增盈利的通胀模式解决。这也是近期市场反弹的一个主要原因。但用通胀模式来解决企业难题并不是科学方法,难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通胀模式绝非良策。

[1] [2] [3]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