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之困:煤炭矿区复垦投入逐年增加

2012年12月05日 12:37 417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复垦普遍遇到问题
  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相对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起步晚。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我国开始出现自发、零散的矿区土地复垦,复垦规模小、技术粗糙。在很长一段时间,国家没有指导土地复垦的专门立法,也缺乏相应的复垦技术体系和资金作为支撑。
  今年3月7日,为促进耕地保护和矿山环境的恢复,国土资源部决定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陕西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
  淮北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刘庆介绍,为改善矿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从上世纪80年代起,淮北市开展了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创造了“三种模式”:在城镇以构建园林、平原湖泊和建设用地为主要模式,在城镇近郊以构建园林、鱼塘和耕地为主要模式,在农村以构建耕地、鱼塘和水库为主要模式,对大型连片塌陷区以构建综合性公园为主要模式。
  淮北市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区近11万亩,治理投入达20多亿元,新增耕地6万多亩,新增建设用地3万多亩,重塑水面2万多亩。成功解决了10多万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
  但刘庆称,目前淮北矿区复垦遇到了三个突出的问题:
  第一是投资缺口巨大。据统计,到2011年底,淮北市未治理的历史遗留采煤塌陷区仍有18万多亩,且每年仍以万亩的速度递增。按照《淮北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每年治理面积要达到2.5万亩,按每亩投资2万元计算,年治理投资额需要5亿元。
  第二是稳沉后再治理(即后置式治理)的传统做法落后。相对于塌陷前治理(即前置式治理),治理效率低而成本高。
  最后是回填式治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新增土地率提高,尤其在平原地区由于回填土资源匮乏,新增土地率提高更加困难。
  根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到2010年和2015年,新建和生产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得到全面治理,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分别达到25%和35%,新建和在建矿山毁损土地全面得到复垦利用,历史遗留矿山废弃土地复垦率分别达到25%和30%以上。到2020年,绿色矿山格局基本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区土地复垦水平全面提高。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