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矿企大举进军海外热情高涨

2012年11月12日 11:28 913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更加理性谨慎
  在矿业大会上,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尽管对于矿业投资非常有热情,但由于“风险大,陷阱多”,不会贸然进入。中信泰富2006年巨资买下澳大利亚西澳两处磁铁矿采矿权,如今开工六年却仍尚未投产便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上述一位正在寻找海外投资项目的投资经理对此评论:“这是没有做好前期尽职调查,就草率决定的负面典型。”由于所在公司并非矿业企业,该投资经理表示,在前期尽职调查时将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项目的资源量、储量、品位、回收率等指标进行勘查,以防止国外公司造假、夸大项目指标的情况。许建荣对记者表示,勘查报告造假在国外并不鲜见。
  矿业投资的技术问题还有可预见性,而与当地的文化、政策、法律等相关的条件则更加难以预测。近年来,随着吸引外资的增多,被投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出于保护本国资源安全、增加资源收益等因素,出台提高税收、限制外资控股比例等政策。
  例如,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矿产能源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巴布亚新几内亚议会正在考虑通过一项新法案,将权利金的收取比例从5%提高到30%。在记者问及法案是否会遭到外资以撤走投资作为谈判砝码的反对时,该工作人员说道:“它们(外国企业)已经在当地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前期开采准备工作,有的则已经开采多年,所以这是它们不得不接受的条件。”
  截至今年6月中旬,中国对澳大利亚矿业投资额仅为1.45亿美元,同比大幅减少。背后的原因便是澳大利亚针对大中型企业征收高额资源租赁税,打击了部分投资者的积极性。
  由于中国的海外矿业投资有不少位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差异也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巴布亚新几内亚矿产能源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该国由大大小小数百个岛屿组成,分布着不同的土著部落,矿业企业的开发活动也经常遭到土著部落的反对。“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通过立法对原住民的居住地予以特殊保护,企业如果要使用原住民的土地,需要和当地部落签订土地使用协议。如果涉及不同的部落,要逐个部落去谈判,征得所有部落的同意。”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海外开发部总经理童军虎在矿业大会上提醒。
  一位矿业投资中介机构对新金融记者表示,伴随着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热情的高涨,相关中介机构、咨询公司的生意也兴旺起来。然而,形形色色的项目信息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有的中介机构将同一个海外矿业项目,同时推荐给好几家中国公司,从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除了当地的各种法律、文化、政策等因素外,由于中国企业习惯于将国内的不良商业习惯带到海外投资中,也吃了不少苦头。“找关系,商业贿赂是经常的事情。”上述投资经理告诉记者。然而,关系、公关固然重要,但很多国家几年就换届,不得不重新找关系。“西方国家的公司法律意识强,重视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即使是在非洲这样落后的国家,由于它们过去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地,这些宗主国也为它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对于海外投资的种种风险,郑康斌建议,民营企业应该学会运用金融工具抵御风险。“当地政府许诺的优惠条件,如减免税收、放汇、配套支持等等可能会发生变化,政治风险保险可以补偿由此带来的损失,甚至战争、罢工带来的损失也在赔偿范围之内。”

[1] [2] [3]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