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收藏:挤干泡沫后的希望

2012年10月24日 17:19 709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色影


  方喻的周围自然形成有一个收藏老照片的群体,其中以中国人为多,而收藏中国当代摄影的,则绝大部分是海外藏家,这个分类也基本代表了目前中国国内可以看到的摄影收藏群体的大致趋向。
  北京798艺术区内最早从事影像买卖行业的百年印象艺术总监陈光俊在2012年的上海国际摄影展论坛上指出,当代影像在百年印象的成交量中所占到的比例远大于传统影像,近两年尤其如此,当代影像销售甚至占到画廊销售的90%。
  为什么传统意义上体现摄影价值注重记录时间事件的“DOCUMENTRY即纪实摄影”缺乏市场青睐?陈光俊认为,主要是由于摄影作品的买家绝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对这些国外藏家而言,要了解一幅中国纪实摄影作品的价值所在,需要太多的知识储备,具备太多的人文背景、历史脉络的了解,语言文化所构成的理解障碍横亘其中,而以当代艺术为创作手段的当代摄影的叙事方法、表达方式,与世界同步,并不看重瞬间,而是强调主观的呈现方式。“90%的藏家来自国外,他们只关注他们能够看懂的东西。”上海全摄影画廊艺术总监黄云鹤也证实了这一说法,但是黄云鹤给出的数据是顾客中有30%的中国人。
  有“影像魔术师”之称的摄影师杰利·尤斯曼曾说过:“据我所知,在国外有很多著名的摄影收藏家,他们偏爱收藏中国的摄影作品。因为中国复杂多变的天气、变幻莫测的地形,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丰富多彩、富于变化。”不需要讲太多深奥注释的表面化表达,东方奇情录般的画面,是西方藏家好奇心所致的收藏趋向。
  依此原则,国内藏家趋向于老照片的收藏不足为怪,那些因为岁月而凝结在影像上的痕迹,随时间流逝而带来的色彩的变化,微微的泛黄褪色,本身凸显的便是一种来自历史的魅力。而与此类似于本能的收藏冲动的比较之下,介入中国当代摄影,显然后天的培养和教育环境更为重要。
  中国最早从事摄影作品经营的亦安画廊屡屡被业内提及,在上海经营多年之后,亦安画廊搬去了北京798园区,其负责人张明放最初介入摄影收藏的目的多也出自内心的喜爱。他认为,对摄影不了解的人,不会对摄影史进行研究,因此,摄影的市场十分狭小,“很多人喜欢买摄影器材,花费几十万买器材毫不心疼,但他们不会去买作品收藏。”亦安画廊的顾客,以前是外国人,现在顾客中80%是艺术家,艺术家的购买行为出于创作需要,一般观众很少买。“人们的心目中尚未形成一个对于摄影作品好坏与否的评判标准,如果美术馆博物馆里能有一个空间专门展示摄影,让观众直面摄影原作,而不是从画册复制品中体味到摄影的魅力,这样可能会有利于潜在藏家的培养。”


  市场价值并不等同于学术价值
  影像作品收藏价值的判定,中国影像独立专场拍卖会创始人、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影像部经理李欣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判断标准:首先看影像作品是否具有艺术价值,艺术性越高,市场价值也就越高;第二要看是不是名家名作;第三看是否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最后再看影像作品的品相如何。对于老照片的收藏,李欣认为应要收藏对社会和历史有意义,记录了某段历史或者社会发展的老照片。不同于李欣,年轻的画廊经营者黄云鹤因为更多经营当代观念摄影而产生了不同的评判标准,他认为,首要的艺术价值之外,还要有摄影观念,语言的运用以及“学术经历”--即摄影作品背后有无完整的美术馆收藏。“市场价值与学术价值并不完全等同。”
  李欣建议刚开始关注影像收藏的藏家,应该选择可靠的渠道入手,不要从摄影师手中直接购买作品。就前面提到的方喻,他最初的收藏从华辰拍卖开始。但是,相对于二级市场的复杂性,更多的摄影师并不是通过拍卖行销售自己的作品,他们与画廊和藏家的关系更为紧密。方喻也承认,自己和摄影师马良的关系十分密切。同时,方喻身边一群藏友也会定期互相转赠交换藏品。
  陈光俊认为,影像靠科技进步仍然会有一定的创作空间。因为科技进步,遗留下来的那些打上过去烙印的旧式制作方法,渐渐消亡而变得稀少,显出其珍贵。这是由于科技发展带来的悖论。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