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工业味精”

——广西272地质队稀土勘查纪实

2012年10月16日 9:40 973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认识红层 个个是找矿能手
  对于如此快速的工作效率,项目负责人甘业安介绍:“野外快分显色测定相当于用我们的一双慧眼,发现有矿‘红层’,我们就连续作战,尽量多作工作,多采样,越发现有矿就越兴奋。”
  而这些“红层”对项目部的技术人员来说,个个都是“宝”。研究生毕业的侯伟项目部解释,“要找到风化花岗岩这个‘红层’找矿标致,就要求我们提高野外露头的识别能力,在技术、质量上做到标准化。”
  随他们到顶冲附近的山上填图,真正体验到他们的“标准化”,就是指工作上按规范要求,精确定位、取样、测试、收集数字……每个环节都有是那样地细致:地质点定在岩性分界处、地质界线转折拐弯处,不同的地形地貌类型均有地质点控制,路线间距确良为200~400米,点距为100~200米;地质点在实地用红油漆写上点号作为标记,现场观测记录,实地勾绘地质界线;地质点的观测有着仔细、全面的描述。
  在这个坡度约有60多度的山坡上,龙潜、梁朝用、王琥爬了上去,他们要在六七米的坡上采样,并现场做了野外快分显色测定,从杯内显示的乳白色液体上看,侯伟说,这样是有矿。
  当问起另一组的周博武、黄家彬、龙捷能不能大致认出矿层时,他们都是肯定的回答。梁朝用说,“虽然我们是刚工作不久的80后和90后,但在这个项目部里很温和,项目负责手把手地教我们,使我们认识了‘红层’,搞清了成矿地质条件。”
  据介绍,勘查区内构造不发育,仅在矿区西北角有一条断裂,在矿区内延伸长约3平方公里,往西北延伸到区外。稀土矿矿体赋存于花岗岩风化壳中,矿体与风化壳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稀土矿床的形成是由于花岗岩强烈风化后,稀土元素次生富集,矿体的稀土元素直接来自花岗岩本身。在花岗岩中,稀土元素赋存在云母及长石矿物中。当受强烈风化后,稀土元素被释放出来,呈离子状态迁移,沿横向或纵向往下迁移,由于化学、物理条件的变化,这些呈离子状态稀土元素脱离溶液,吸附于全风化带的下部及半风化带的上部的粘土矿物上,加上原岩中的稀土元素富集成矿床。而矿化富集规律主要体现为:矿体厚度与风化程度成正比,矿化深度大的矿体位于山背部位;稀土矿物的含量在垂直剖面上有上富下贫趋势;稀土矿物含量与原岩岩性之间有一定关系,混合岩中富独居石、混合花岗岩中富磷钇矿;已知矿产地有石玉中型磷钇矿砂矿床,白马大型磷钇矿砂矿床,隆盛大型锆英石砂矿床等。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矿床产于加里东期混合岩、混合花岗岩中,低山-丘陵地形,风化壳厚度一般大于10米,强-中等风化程度,矿层厚度一般大于8米,离子相稀土总量0.07~0.1%,由于原岩岩性变化大,矿化一般不均匀,稀土配分类型为低钇高铕或中钇高铕型。
  通过路线踏勘、少量地表露头的剥土工程揭露以及采样化验,他们发现勘查区稀土矿体在平面上、剖面上分布较连续,矿体厚度1~10米,表土覆盖1~3米,稀土总量0.029%~0.18%,平均0.092%。在勘查区东南侧的一处人工风化壳露头,地表为厚约1米的红土层,往下为全风化松散状细粒二长花岗岩,厚度大于5米,据采样分析结果,稀土总量0.13%。依浸取率结果,稀土元素可溶性全都在50%以上,最高达84.48%,说明大部分的稀土元素是呈阳离子吸附于粘土矿物表面。因此,矿床的成因类型为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