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赶到同行—— 中国科技10年跃升之路

2012年09月18日 11:17 326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从“台下听众”到“大会主席”
  8月下旬,有天文学“奥运会”之称的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天文学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揭示宇宙的秘密。
  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这一盛会。此时,另一个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也在同一栋楼内举行。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将主办地选在了中国,不仅因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实力能够承办此类大型会议,更为重要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大大提升,为中国赢得了“话语权” 。他们从昔日的追赶者,变成了世界一流科学家群体的同行者。
  去年年底的一天,国家会议中心四层报告厅,一段极具中国特色的舞狮表演后,第十二届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大会正式开幕。从会场最后一排望去,近千名与会代表中,黄头发、棕头发的占了半数有余。虽然来自不同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来中国“取经”。
  在这场4年一次、素有国际岩石力学界“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会议上,他们还将见证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成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科学家首次当选该国际组织的主席。他就是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研究员冯夏庭。
  “过去是国外的工程多,学科发展得好,现在可不一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防护工程专家钱七虎接受采访时说,“如今外国专家都喜欢往中国跑”。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国通信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等全国学会分别成功举办了2011年国际云计算研讨会、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等610余个重要国际科技会议,在“自家门口”向世界展示中国相关领域科学发展水平和重大成就。
  把“国际舞台”搬回家的同时,我国科学家在各种国际组织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截至2011年,中国科协代表中国科技界加入240余个民间国际科技组织,推荐317位科学家担任民间国际科技组织各类职务。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曾把近十几年我国科学家参加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的变化,总结为“五个转变”:从简单参与到现在牵头发起积极承担转变,由原来人员、信息为主的学术交流向以项目为主的合作交流转变,从短期向长期的国际合作转变,从双边合作向多边合作的转变,从分散的向集群的国际合作转变。
  李家洋还说,原来的交流更多是以跟踪学习为主的交流与合作,现在更多的是牵头提出、积极组织国际合作计划,并在合作计划中承担重要职责。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钱易此前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谈到自己在这方面的深切感受:“过去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很少发言,外国人觉得我们很沉默,但现在除了学术问题外,中国科学家在策略、计划,特别是在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科技如何影响决策等方面都能发表意见。”过去在国际学术研究项目中,我们很少有挑头的,但现在有许多项目,如地质对比计划中有好几项是中国建议的、由中国牵头在做。
  追赶到同行,艰辛十年路。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征途上,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科技更灿烂的明天。  

[1] [2] [3]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