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加速煤电铝等“四个一体化”工程实施

2012年08月14日 10:59 535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铝资讯

  8月9日,贵州召开矿产资源一体化利用工作会议,贵州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此间指出,贵州将大力实施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工程,促进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让贵州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分析人士认为,贵州将告别贱卖原始资源的时代,走上资源深加工和产业效益最大化的道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开启贵州新局面。
  贵州每年约千万磷矿石贱卖出去
  煤、磷、铝等矿产是贵州的优势资源,煤炭资源储量488.64亿吨,位列全国第五位;铝土矿资源储量5.98亿吨,位列全国第四位;磷矿资源储量30.45亿吨,位列全国第三位。但长期以来贵州都以原料开发和初级产品加工为主,存在发展方式粗放、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等问题。
  赵克志指出,1吨铝土矿开采出来就卖出去效益约为400元,延深转化为铝加工产品,综合效益约1万元;磷矿通过加工生产精细化工,经济价值要增加10倍以上;1吨煤开采出来就卖出去价值约700元,用于生产乙二醇,价值约4000元。近年来,贵州每年约4000万吨原煤、1000万吨磷矿石销往省外。电解铝就地加工率不到15%。2010年,贵州全省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化工业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约13.35吨标准煤,是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的3.46倍。
  从全国来看,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化工、煤及煤化工、钢铁等行业的初级产品产能普遍过剩。2011年,全国尿素、焦化、电石、磷酸、氧化铝、电解铝、粗钢等产能利用率在60%—70%之间。随着电价和劳动力成本上涨,贵州原材料工业也不再有成本优势。去年底以来,贵州黄磷、氯碱、电石、电解铝等产品,因电价上调,平均每顿分别新增成本798元、133元、188元和780元。
  因此,赵克志认为,贵州必须推进“四个一体化”,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资源就地精深加工。
  实施“四个一体化” 转变发展方式
  “四个一体化”是指在煤、电、磷、铝、钢等资源综合利用中,通过创新体制,调整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企业重组,打造主体企业明确、资源高度整合、要素优势明显、产业共生发展的产业链,形成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上下联动、相互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实现资源就地转化和产业效益最大化。
  赵克志说,贵州推进“四个一体化”,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首先是资源优势突出。推进煤、磷、铝、钢的综合开利用,必须有稳定充足的能源、矿产和水资源作保障,这有利于促进能源、原材料产业就近整合,形成上下游配套的产业体系。其次是产业基础好。通过多年的发展,贵州电力、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化工、煤及煤化工、钢铁行业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最后是市场和政策环境较好。从市场上来讲,工业铝型材加工占铝型材加工总应用量的比重将由目前的30%上升到2015年的50%,仅建筑领域及房地产领域每年约需铝型材297万吨。到2015年,贵州钢材需求量将超过1000万吨,市场前景广阔。从政策上来讲,“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贵州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产业。
  赵克志说,实施“四个一体化”工程,是贵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必然选择。
  鼓励民企参与严格行业准入
  赵克志指出,到2015年,贵州“四个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翻番”、“四个千亿”和“五个提升”。即:在2011年基础上,煤电磷产值翻两番,超过1000亿元;煤电铝产值翻两番,超过1000亿元;煤电钢产值翻一番,超过1000亿元;煤电化产值翻三番,超过1200亿元。要素保障和产业耦合能力显着提升,形成3个千亿元级产业聚集区;企业整体实力显着提升,形成15个百亿元级集团企业;矿产资源就地精深加工水平显着提升,转化率超过8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显着提升,利用率超过60%;技术装备水平显着提升,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自主只是产权核心技术拥有量和产品安全控制能力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四个一体化”下游精深加工产业和关联产业的生产经营,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多元共生、齐头并进的格局。但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严格煤、电、磷、铝、钢铁等行业的准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生产要素向“四个一体化”企业流动。

  延伸阅读:
  贵州大力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四个一体化”
  中铝拟350亿投建鄂尔多斯煤电铝项目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