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材料总产值达2万亿 年增速25%

2012年07月04日 10:10 946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已成为材料大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连续8年世界第一,高分子材料产量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唐见茂表示,经过几十年奋斗,我国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体系建设、产业规模、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就,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具备了良好发展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材料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我国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发端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经过多年发展,新材料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品种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第二,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平均年增长10%,重点材料如电子信息材料达20%-30%,生物医用材料达20%。201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500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约20%。其中,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产业集群发展,区域特色明显,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新材料产业集群区,全国新材料企业超12000家。
  第三,部分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自主开发的钽铌铍合金、非晶合金、高磁感取向硅钢、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 D I)、超硬材料、间位芳纶和超导材料等生产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新材料品种不断增加,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金属功能材料自给水平逐步提高。
  唐见茂同时表示,虽然我国新材料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总体发展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新材料产业尚未实现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跨越,产业发展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新材料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不足,许多关键产品还依赖进口,受到国外制约,如高铁的轮对材料、第三代锂电正极材料、半导体上游材料等。产品仿制多,技术落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第二,产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产业结构不甚合理,产业规模小,较分散、同一水平重复多,形成国内同行竞争。
  第三,大型材料企业创新动力不强,研发投入少,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不足;产学研用相互脱节,产业链条不完美,新材料推广应用困难,新材料产业研发投入少且分散。
  第四,新材料产业总体仍处在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的阶段。新材料的高产值以高能耗换取,万元G D P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是日本的7.2倍。资源利用率不高,如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利用率为60%,比发达国家低10%-20%。
  2015年我国新材料总产值要达2万亿元
  “美国把新材料提高到第二重要的战略位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黄伯云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我国新材料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遇。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新材料产业“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初步形成具有完善政策体系、创新能力较强、规模化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在各重点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材料与技术。
  具体而言,在产业规模方面,2015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要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研发投入明显增加,重点新材料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建成一批新材料工程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
  在产业结构方面,打造10个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新材料销售收入超150亿元的综合性龙头企业,培育20个新材料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专业性骨干企业,建成若干主业突出、产业配套齐全、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在保障能力方面,新材料产品综合保障能力提高到70%,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达到50%,实现碳纤维、钛合金、耐蚀钢、先进储能材料、半导体材料、膜材料、丁基橡胶(24110,390.00,1.64%)、聚碳酸酯等关键品种产业化、规模化。
  唐见茂表示,《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出台,使得新材料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2020年新材料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之一。技术定位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材料与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规模。市场定位:主要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化的高新技术高端市场,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性价比。

 

[1] [2] [3][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