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春秋铸就丰碑 技术创新引领发展

——西北矿冶研究院建院40年发展巡礼

2012年06月28日 14:51 844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1

                                                   团结奋进的院领导班子
  七月的白银,草木葱茏,鲜花盛开;七月的铜城,歌声如潮,喜庆祥和。在举国上下喜庆中国共产党91周岁生日和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欢歌声中,西北矿冶研究院迎来了40周年华诞。
  40载栉风沐雨,西北矿冶研究院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已发展成为一个集科研开发、设计咨询、生产经营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业务涵盖冶金行业采、选、冶新工艺的研究和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攻关;矿用机械、设备、机电仪表、矿用及冶金炉钎具的开发、研制与生产;冶金化工新产品、新材料的开发、研制与生产;各类矿石、产品、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学组成分析、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分析与评价;工业与民用建设工程设计、工程监理、工程咨询、技术咨询等领域。
  40载风雨兼程,西北矿冶研究院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累计承担科研项目2594项,情报成果82项。其中各专业科技成果在工业生产、科研、工业设计推广应用2153项,占科技成果总数的83%,累计获得国家发明奖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6项,为西部有色工业崛起,尤其是白银有色集团的创新跨越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0载风雨如磐,西北矿冶研究院不断攀升、回报社会,累计实现科研、产业、技术服务营业收入7.75亿元,利润总额0.83亿元,拥有固定资产4800万元。2011年,西北矿冶研究院拥有了国家发改委获准的矿用浮选药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试验室。同年,经国家发改委考评,西北矿冶研究院在全国72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排名达到163位,比第一次考核跃升了近100名,在全国有色系统4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排名第10位,在甘肃省1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排名第2位。
  立足西北
  服务国家矿冶事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百废待兴、激情燃烧的岁月。1965年,承担西北地区重有色金属采矿、选矿和冶炼及其伴生金属综合回收的研究试验工作的北京矿冶研究院西北分院应运而生。1972年7月2日白银矿冶研究所正式成立,重点负责白银公司矿冶学科方面的科研工作。经过15年的发展建设,1986年1月更名为西北矿冶研究院,成为原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直属重点科研院所之一、西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矿冶研究院。
  从北京矿冶研究院西北分院到西北矿冶研究院历时20多年。期间,尽管环境艰苦、科研设施和基础条件差、生活待遇低,但老一辈的矿冶科技工作者始终怀着促进我国矿冶事业快速发展的崇高志向,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的赤诚之心和坚强信念,发扬孺子牛精神,艰苦创业、不断进取,为西北矿冶院在重有色金属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极大地调动了全院职工科研与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批科研成果像雨后春笋般涌现:白银炼铜法获冶金部1979年科技成果一等奖,成为当时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铜冶炼技术成果;BYF在线X荧光分析仪获1981年甘肃省科技成果一等奖;湿式钙法处理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的试验研究获1984年甘肃省环境保护科技成果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新型选矿药剂的研制与应用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厂坝一期工程选矿成果获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金川一、二期工程四项选矿成果分别获得冶金部、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并于1986年分别受到国家科委和有色总公司的嘉奖;从铜转炉烟尘中回收铋的试验获甘肃省科技成果三等奖;黄铁矿烧渣综合利用新途径1978年受到冶金部的表彰;凿岩钎具获1983年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产品金龙奖……这些技术成果的取得为白银公司连续创造18年铜硫产量、产值和利税雄踞全国第一,全国三分之一的铜产自白银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新中国“铜城”的腾飞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