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铝行业陷入“温水煮青蛙”困境
2012年06月28日 13:11 7248次浏览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 分类: 铝资讯 作者: 梁文艳
电涨价卡住脖子
随着国家发改委在去年12月1日宣布全国平均销售电价每千瓦上调3分钱后,中东部地区多数企业在面对电价上涨等压力下举步维艰。铝价又从1.8万元/吨高点跌至1.6万元/吨,即使电价不上调,也会有多数企业面临“生死抉择”的境地,真可谓“屋漏偏逢连阴雨”。
电力是电解铝最大的成本,约占成本40%,每一次电价上调、电荒限电都会牵动着电解铝企业的神经。
数据显示,目前除青海和新疆外,其余地区电解铝厂实际用电价格每千瓦时都超过了0.45元,吨铝成本达到16400元,高出产品销售价格。河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电价接近或超过每千瓦时0.6元,吨铝含税成本达到18400元。而作为我国电解铝主产区的河南,2011年产能达到459万吨,实际产量392万吨,其用电价格每千瓦时0.64元,吨铝成本已达到1.9万元。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贾明星曾接受媒体采访时算过一笔账,“每生产一吨电解铝,平均消耗1.5万度电,现在好的企业有1.2万度电、1.3万度电,但这只是光电解那块,大数都得要到1.5万度,每度加3分,硬性地、刚性地加450元,这非常高。”
“敢死队”逆势奔西部
我国电解铝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等省区。现如今,两大主产区竞争优势明显“丧失”,而一场电解铝产能“大跃进”正在加速。
数据表明,2010年青海、甘肃、内蒙古三地的电解铝产量分布已经直逼一直以来的电解铝大省河南与山东,前者占全国总量的26.5%,河南与山东占到32.7%
“西部地区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煤矿资源,加之对一些饱受经济落后之苦的地方政府来说抱有“捡到篮里便是菜”的心态,将产能移到西部无疑对地方政府也是一根“救命稻草”。另外西部在环保、规划等各方面政策“失灵”,电价也十分便宜,一度电约合几分钱,目前在新疆投资电解铝的企业很多都自备电厂,每千瓦时的发电成本小于0.2元。”山东一位从事电解铝企业负责人近日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该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电解铝有两个致命的因素,一个是电力,另外一个是氧化铝,两者占电解铝成本90%以上。内地一吨铝也就赚2000元左右,而在西部新疆投资电解铝一吨铝最少能赚5000元,这几年很多大财团纷纷远赴新疆投资。” 该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车间111台电解槽,一个槽子40万的槽子一天出铝2吨左右,假如有4个车间,444×5000就能算出这里面的暴利利润,这和内地电解铝企业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对于记者提出电解铝产能严重过剩已成为业内共识,那么为何还出现“越过剩”,“越新建”的格局呢?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得资源者得天下”,拼到底最后拼的还是资源,如果没有资源就会处处受制于人,企业就会失去竞争的资本。近几年,几大铝厂巨头疯狂地抢购国内铝土资源,有的一些大财团甚至远赴印尼斐济购买铝土矿,为的是“抢”夺铝土矿资源。反而一些小铝厂特别是没有氧化铝的企业很快就会被淘汰下来,一些规模小,产业链条不完善的企业根本没有能力支撑。”
据了解,新疆2011年电解铝产量为29.41万吨,已同比大幅增加345.92%,而在2012年1-4月份,新疆的电解铝产量又升至17.92吨,再次同比上涨176.06%。
因资源丰实,电解铝产业正在新疆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正成为电解铝投资的新热土。
《2011年上半年电解铝行业运行情况》报告显示,产能向西部地区无序转移严重,电解铝向青海、新疆、内蒙古等转移态势尤为显著,但缺乏规划和管理,中东部地区产能退出机制不健全,缺乏监督,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电解铝产能过剩。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华俊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去年电解铝行业产能利用率已不足70%,产能过剩已经非常严重。目前西部电解铝建设速度过热已经引起行业警惕,我们也通过报告等形式多次上书“力谏”产能的无序扩张。
对于电解铝产能过剩“痼疾”,如何控制“病情加重”,生意社分析师范艳霞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认为,电解铝产能过剩也是历史遗留问题,去年工信部等部门发布的遏制产能和重复建设通知以来,一些中小电解铝企业在电价上涨、原材料以及政策打压下,也会逐步面临淘汰。一些骨干企业则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合理完善的产业链,实现规模化集约化,这样可以稳定市场,还能起到一个龙头带头的作用。
“另外一个要从源头铝土矿进行控制和通过出口可以消耗一部分产能。”范艳霞说。
[1] [2]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