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从这里走来

——来自中国第一大金矿的发展纪实报道

2009年09月04日 12:38 826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贵金属   作者:

       从上个世纪末巍峨的紫金山上千吨炸药大揭顶的那一声巨响,到新世纪初中国第一大金矿在这里的巍巍崛起,紫金山金铜矿仅用了十余年时间,就成功地将一个曾险些被放弃的矿山演绎成有色金属界的传奇神话。
      有人曾用一句“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之词,生动地诠释了金山人的辉煌与荣光。作为集团公司一面光辉的旗帜,紫金山更是一种精神图腾:
       在紫金矿业奠基和建设的时间里,金山人以无私的奉献,捧出一吨吨金子,滋养了襁褓中的紫金矿业,并始终在紫金矿业走向“高技术效益型特大国际矿业集团”的道路上,充当核心企业的角色,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养分……
       历经了白手起家的艰难和肇兴,承受了一部交织着歌与泪的历史,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一届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金山人终于如一支善于在不可能中创造奇迹的劲旅,出现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
       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上充满了奇迹的新世纪。
      只有在这个世纪、只有在紫金山,才会出现这样的奇迹:近几年,紫金山金铜矿已成为国内单体矿山储量最大、采选规模最大、黄金产量最大、矿石入选品位最低、单位矿石处理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的黄金矿山……

                                                开 基·铸剑紫金山
      历史仿佛总是这样:它从不平淡地直线运动,总在曲折的变更中向前发展。这是历史的辩证法。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紫金矿业创始人陈景河再次踏上紫金山的时候,国内黄金企业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改革传统发展模式的关头。
      也就是在此时,以陈景河为首的几个年轻人开始对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进行着冷静的思索:紫金山到底是一座聚宝盆还是一只炙手山芋?
       其实,历经十年的勘探,陈景河、蓝福生、黄毓咸、曾庆祥等紫金的拓荒者深信紫金山极具开发价值,他们也深知在上杭这样的革命老区,发现紫金山这样的金矿对老区人民和当地经济意味着什么。
       可是专家可行性论证报告的结论却令人沮丧:紫金山的金矿品位低、投资大、风险高,开发价值极小……
       也许他们谁都不太可能知道,那一纸洋洋洒洒的可行性论证报告终结的不是紫金山的命运,而是另一种新思维肇兴的呼唤。
       已经很难想象,那年的这个消息对陈景河他们意味着什么。今天,也只有当我们翻看紫金的卷册时,才能依稀听到他们心底长长的一声太息过后不信“我命由天”的呐喊。
       那是一种新思维挑战传统的呐喊。在杭川大地疲惫的胸腔里涌动着活力,它积蓄着、酝酿着、充漾着,终于在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的土地上,精准地寻找到了一个诞生口,那就是紫金山。
      专家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出来后,紫金山金矿在国家立项时差点被否决,福建省、龙岩市也决定将紫金山的开发权下放给上杭县。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并取得重大勘查和科技成果的紫金山金铜矿居然没有开采价值!这让陈景河感到难以置信,根本原因何在?
      根本原因在于体制问题。此时的陈景河心里洞若观火:紫金山要发展必须改变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必须进行体制创新!
      在“紫金矿业之歌”里有这么听来荡气回肠的一句:“敢走前人未走路,勇攀世界最高峰”。这实质上是当年的紫金山拓荒者们决心挑战传统、挑战权威的一种真实写照。
      带着这种豪迈,他们凿开了杭川大地古老而坚硬的肌体,在紫金山上种下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火种。
       紫金山第一期开发之初,设计部门开出的资金是2900万元,尽管陈景河在国家黄金局的支持下,从人民银行获得了350万元的专项资金,但是差距和缺口仍然太大,用350万元去办2900万元才能完成的事情可能吗?事实证明,陈景河他们做到了。
      现实也许永远比传说更神奇:
      开发紫金山,首先要搞技术改造。紫金山金矿的品位低、氧化度高,引进“堆浸法选矿工艺”是最合理的。尽管堆浸法选矿工艺曾在中国西部和北部气候条件较好、地势平坦的地方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是对于地处气候湿润的闽西山区、满是悬崖峭壁的紫金山来说,堆浸法选矿工艺能成功吗?对此当时领导和专家权威们都普遍持否定态度。
      “就要干别人干不成和不敢干的事!”陈景河的信念很坚定。在启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们毅然决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第一期技改。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紫金山一期技改成功了。他们利用堆浸法取代了当时国内黄金行业普遍采用的全泥氰化工艺,在规模扩大五倍多的同时,总投资只用了700多万元,不到原设计投资的四分之一。它的成功运用,使品位低、无利可图的紫金山金矿放射出了灿烂的光芒;堆浸-炭浆联合工艺又使紫金山金矿在综合技术和经济指标上,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成功地开发和研制出无氰高压解吸-电积设备,将冶炼黄金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而生产成本却下降了40%。
       紧接着第一期技术改造,紫金人又自筹400万元资金进行了第二期技术改造。1996年,二期技改完成之后,紫金山实现了井下运输的机械化,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倍,实现了环保的零排放工程,成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硐室爆破;凭借科技进步,紫金山吨矿石的综合成本降至不足全国平均成本的1/5……
       当众多领导和专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这里时,我们相信一定有一种深情、一种殷切的期盼凝注在紫金山的身上。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