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曳生姿欧洲回流银手袋

2012年06月08日 11:9 433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金属器皿

摇曳生姿欧洲回流银手袋

摇曳生姿欧洲回流银手袋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十九世纪的欧洲,一名贵族小姐身着礼服,参加盛大的晚宴,一个纯银手袋随意地勾在手指上,袋体轻轻颤动,银光闪闪,小姐回眸一笑,摇曳生姿……
  你或许想不到,这样一个显示其高贵身份的女士手袋,可能是由同一时期的中国银匠制造,出口到欧洲的。记者在收藏爱好者周黎家中,见到了这款回流银手袋。


  这个银手袋,十九世纪的奢侈品
  周黎喜欢收藏各类银质饰品。她的朋友几年前从欧洲的旧货市场花几十美元,给她买了一个洋手袋。这个样式独特的手袋用纯银制作,重130克,袋口有“福”“寿”字样的坠饰,袋底缀有银珠流苏,袋体是用极细的银丝环制作,环环相扣,因为银丝很细,袋体微微下垂,手感如丝绸般光滑柔软,手持提链,袋体轻轻颤动,银光闪闪,如水帘下泻十分高雅。
  “这个手袋是十九世纪晚期的产品。这种银手袋是欧洲上层社会的女子在参加正式场合的活动时使用的晚装袋,有的用纯银作梁和提链,梁上通常镂刻有精美花纹,还有的镶嵌钻石或者其他宝石,是显示高贵身份的。”周黎说,整个手袋最难做的就是袋体,袋体小环做工要求非常高,把银线拉细成丝,而且粗细均匀,一个一个地编成环,一环连一环,同时要保持一个表面的规整,所以要费相当大的功夫。
  手袋提链的环扣上有“泰利”底款,可能就是银楼或银匠的名字。


  中西合璧,中国银器出口西方
  随着瓷器、丝绸、茶叶等中国主流外贸产品的不断输出,其他产品也伴随出口,其中银器占有相当一部分。自清代中期开始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外销的工艺银器主要是饰品及小型盒子、摆件等,在造型上是西方的型式,而纹饰往往是中国特征。这款手袋整体都很西洋化,袋口的“福”“寿”字样的坠饰则带有明显的中国元素。
  周黎说,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呈现较大的顺差,而顺差往往以白银的形式积淀在中国,这些白银主要是墨西哥银元、西班牙银元、英国银元等硬币银。这就为中国的外销银器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查阅“广州十三行”的资料,在“十三行”有大量的银器作坊,主要集中在广州的同文街、靖远街、河南会所街(花地)一带,主要的作坊有吉星、其昌、利升、宝盈、黄盛等。
  鸦片战争后,上海的银楼业迅速发展,一批港口城市也陆续出口银器。同时,国外的银器制造商也进入中国,之后出现按西方的形式定制的外销器,形成合资或独资企业,并将生产的银器销往西方。
  “中国银器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纹饰华丽、价格低廉,很受西方人的青睐。随着中西贸易与日俱增,文化交流趋于频繁,西方发达的银器市场和银器制造业,对中国近代银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周黎说。


  热门收藏,回流老银器
  在当今收藏界,回流银器已成为收藏家的宠爱之物,收藏价值相当高。
  “现在的银器越来越模型化。在那个时代纯手工打造一件银饰品,工序是十分复杂的,需要先将银熔化,再制成片、条、丝等,然后银匠巧妙设计,细心打造才完成一件银器。一些出口欧美的产品,用料高档、制作精美、工艺水准高超,线条优美,运用了拉丝、炸珠、鎏金、掐丝、镂空、镶嵌等十几道工序,是传统工艺璀璨的例证,也是贵族太太小姐们摇曳风情的见证。”周黎认为,银饰品的“回流”也是文化的回流。

纯银桃形 仙翁酒杯【现代金银工艺品鉴赏】

银制手镯《梁祝》【现代金银饰品】

传统银饰 魅力独特

白银饰器收藏首选纯手工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