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别策划:电解铝的银色之惑
2012年06月07日 9:16 1232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李璇
煤电铝一体化的现实模式
3月7日,参加全国两会的贵州代表团举行团组开放日活动,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在答记者问中,将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定位为贵州贯彻国发2号文件、实现后发赶超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而主要手段就是抓好“四个着力”,其中首要的着力点,就是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推进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一体化发展。
与中央、省委这一主战略形成清晰印证的是,央企中铝公司“十一五”以来通过对遵铝基地的持续投入,倾力打造煤—电—铝—铝加工产业链,成为贵州煤电铝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范式:80万吨氧化铝和40万吨电解铝成为煤电铝体系的产能中坚,矿业公司和70万千瓦热电联产动力车间项目肩负起资源和能源确保任务,而8家铝业深加工企业的签约建设,将支撑资源的终极产品就地转化率达到80%以上。
对于铝业经济来说,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到底能整合出多大的效能?
用业内专业研究人士的话说,叫“效能倍增”:1吨铝土矿,仅仅开采出来的综合效益为400元,转化为氧化铝粉,综合效益为2000元,生产成电解铝锭,综合效益为4000元,再延伸转化为铝精深加工产品,综合效益将升值至10000元。
正是真正体验到了一体化经济对于企业的整合效应,从去年开始,中铝遵义基地对于产业链条上下游产业的延伸建构走上快车道:成立独立的矿业公司,构筑尽可能稳固的资源平台,通过独资、参股、合作等方式,参与铝土矿和煤矿资源的勘探、开采和利用;70万千瓦热电联产动力车间项目已经启动,以求解决能源电力短板;与一墙之隔的遵义和平工业园区进行合作,组建铝加工园区,通过资源招商引进铝精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使资源就地转化,目前已经有8家相关企业进驻建设,转化铝达到80%以上。
资源和能源条件是实施煤电铝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支撑煤电铝一体化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否则就不可能实现跨行业的耦合共生。所以出路就是转变铝工业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走“煤电铝一体化”循环经济道路。
虽然从根本上解决资源能源问题并非企业自身的能力所及,但中铝遵义基地一直积极主动采取措施,推动相关工作获得进展。通过独资建设和股权合作等方式,积极获取煤炭和铝土矿资源保障,积极争取务正道铝土矿资源区的整装勘察,与省地矿局、省有色地勘局开展战略合作,努力从单一矿床勘察向资源共同开发转化,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去年4月,贵州省批复同意中铝遵义铝业公司建设两台35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的报告,在距公司5公里的罗家坝,热电联产动力车间就将布局在这里,总投资30亿元,匹配40万吨电解铝用电需求。该项目对于企业解决能源问题的基础性作用不言而喻。
与积极推动解决能源瓶颈一样,中铝遵义基地对于铝土矿、煤炭等资源需求的整合也在同步推进。组建中铝遵义矿业公司,全力参与煤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7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提供煤炭保障。目前,该公司与贵州渝能矿业公司已经开展股权合作,获得了该公司煤炭总量不低于76%以上的优先购买权。贵州渝能公司在黔北拥有3.3亿吨煤炭资源采矿权,在建煤矿产能400万吨规模。
按照这样的进展,一个以中铝遵义基地为核心,煤电铝一体化经营,上下游完整的铝产业体系和企业集群,年内就将出现在黔北大地上。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