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要求五大行自查28万亿贷款

2012年06月04日 11:3 256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总规模占据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半壁江上以上。
  年报显示,截至2011年末,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的贷款余额分别为7.8万亿、6.3万亿、6.3万亿、5.4万亿以及2.6万亿元,五家银行贷款总规模合计约28万亿元。
  “自查范围包括五家大型银行截至2011年末全辖境内各相关贷款五级分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情况。”上述知情人士称,此举旨在充分暴露信贷风险,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监管层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心。

  隐匿风险“现形”
  “我们已经对全行的贷款五级分类展开了自查,并将结果报给了银监局。”一位环渤海地区国有大行一级分行行长表示,现在经济形势不好,银行也在所难免,自查主要是为了充分暴露可能隐匿的风险,使银行资产质量数据真实可信。
  一位国际评级机构董事总经理表示,银行的不良资产的暴露是非线性的。换句话说,不良贷款不会以匀速的态势增长,而很有可能在某一个时间点突发性地增加。
  “准确分类也是金融机构微观审慎经营的一种体现。”分析人士称,不良贷款突发性暴增,将严重冲击银行的正常运营。对贷款质量进行准确分类,在此基础上,预先计提充足的资本、拨备,是银行稳健经营重要一环。
  在中国银行业的历史上,贷款分类历经变迁:1998年以前,商业银行的贷款分类办法基本上是沿袭财政部1993年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把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四种类型。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简称“一逾两呆”。
  “逾期贷款是指逾期未还的贷款,只要超过一天即为逾期。”一位银行业内人士称,“一逾两呆”是根据贷款期限而进行的事后监管办法,其不足就是掩盖了许多贷款质量的问题。
  基于此,央行于1998年参照国际惯例,制定《贷款分类指导原则》,要求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2007年,银监会又制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通过对贷款的五级分类,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的质量。目前,贷款五级分类,已成为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分类的基本标准。
  “借款人还款能力、抵押品价值都在实时、动态变化,其实各家商业银行,每个季度也会对全部贷款进行一次分类。”上述环渤海地区国有大行行长称,监管层专门下文要求银行自查五级分类,并且今后还要现场检查,其对于不良资产的防控态度,已不言而喻。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