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稀土调查:触目惊心

矿区伤痕累累 私挖盗采难以杜绝 青山之殇

2012年05月29日 10:40 2043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作者:

 

  高额修复费用谁埋单?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最近表示,初步测算,仅赣州一地因为稀土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矿山环境恢复性治理费用就高达380亿元。
  380亿元的治理费用,是江西省稀土行业2010—2011年两年总利润的4倍多。江西省工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江西省稀土企业实现利润65亿元,同比增长493%。也就是说,2010年江西稀土行业利润只有约15亿元。
  那么,谁来为高额的治理费用埋单?
  据记者了解,尽管当地政府已经开始对稀土矿山征收一定的环境保护费,但企业所上缴的费用,与380亿元相比,无疑只是九牛一毛。
  据赣州市地矿局相关人士介绍,治理费用来自赣州市财政收入中的投入和国家部委及江西省的拨款。2005年~2011年底,各级部门累计投入1.928亿元,治理了16个废弃矿山项目。
  记者看到,在龙南县足洞稀土矿区,一个投资800万元的综合治理项目正在进行,部分裸露的山体被装满泥土和草籽的沙袋覆盖,已初显嫩绿。
  据介绍,正在修复的矿区有两种草籽,一种是美国进口的,复绿一亩需要8万—10万元,另外一种相对便宜,但每亩也要2万—3万元。
  据这位人士透露,赣州市计划未来5年完成剩余全部废弃矿山复绿的基本表面治理,预计总投入费用缺口约26.39亿元。
  2012年,赣州市向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申报了两个超过10平方公里的废弃矿山治理项目,其中一个项目已经通过相关评审阶段,如果顺利,将获得1亿元治理政策扶持资金。
  相对于380亿元的治理费用,这只是杯水车薪。巨大的资金缺口已成为稀土行业环境治理难以逾越的鸿沟。

 

 

 


  根据国家的部署,从去年年底开始,江西省赣州市全面整顿稀土行业,全面叫停境内稀土开采,所有开采企业至今仍在停工。站在整顿、整合的十字路口,赣州能否走出稀土困局?

  配额之困--开采与保护如何平衡协调?
  中国稀土界素有"南赣州、北包头"之说。赣州的稀土则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新丰、安远、寻乌等赣南地区。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国家重要资源,有着非常奇特的光、电、磁、催化等作用,只要使用一点点,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稀土开采利用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留下了难以解决的生态问题。因此,近年来,国家频出重拳,对稀土开采和冶炼实行了总量控制。
  对于国家来讲,在科技水平有限的条件下,适当放缓开采速度、减少开采量是十分必要的。
  8500吨、1.19万吨,这两个数字分别是2011年赣州分配到的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和稀土冶炼分离指令性计划。
  对于赣州市来讲,由于当地经济对稀土产业依赖性较高,总量的突然收紧使当地十分被动。
  据相关人士介绍,稀土产业已成为赣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赣州现有规模以上稀土企业64家,全市税金总额前20位的企业中,稀土企业占12家。
  "开展稀土产业整治,从短期来分析,预计赣州市每年将减少财政收入25亿元左右。"有关人员预计。
  牵一发而动全身,总量指标的限制使所有与稀土有关的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企业根本'吃不饱',如果企业开足马力生产的话,两三个月就能把计划指标用光。"赣州市某企业负责人诉苦,"指标多一点的还能勉强过日子,有很多指标分配少的企业不得不转产或干脆停产。"
  在赣州虔东稀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记者看到氧化钇等生产线还在照常运转,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像虔东这样的大集团,照样存在'吃不饱'的情况,现在公司生产用的仅仅是去年的一些库存。"
  在赣州采访时,不少人都提出,希望国家能增加赣州市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和冶炼分离指令性计划。
  表面的配额之困,其深层次上则是开发与保护的困局。赣州的发展要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防止陷入"资源陷阱"。不少城市已有前车之鉴,在一段时间内,靠卖资源日子过得很富裕,一旦资源枯竭,城市发展就一蹶不振。
  如何避免"资源优势"滑向"资源陷阱",是赣州的当务之急。

 

[1] [2] [3][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