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工业博物馆对外开放 留住城市生命的记忆

2012年05月24日 10:21 361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展览

铸造馆中100万伏超高压断路器壳体

铸造馆中100万伏超高压断路器壳体


  沈阳市政协对该市1965年以前建厂的129户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工业文物分布普查,结果有近70%的企业对工业文物说“不清楚”,或者说“没有了”。事实上,这些工业文物在城市大规模拆迁改造中流失了,毁掉了。“工业遗产是铁西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符号,失去了它,就等于割断了城市的历史。”
  【关注】城市生命不可或缺的记忆
  在素有“东方鲁尔”之称的沈阳市铁西区北一路卫工街,坐落着一座雄伟的建筑。在这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建筑正门上,赫然写着“中国工业博物馆”七个大字。5月18日,这座唯一冠名“中国”字样的工业博物馆在世界博物馆日这天对外开放。目前,一期开放的有通史馆、机床馆、铸造馆、铁西10年成果展等,二期将推出汽车馆、重矿馆、冶金馆、建材馆等。至此,铁西区已初步形成了“一廊、两馆、两园、一场”的工业文化大格局。
  在与城市大规模拆迁的博弈中,铁西区留住了历史。
  这是一部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的伟大史诗。
  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与一份工人阶级情怀
  在铁西区的工业文化建设大格局中,最令人震撼的是“两馆”,即中国工业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参观这两个馆,让人们看到了那艰苦创业的岁月。
  铸造馆是由沈阳铸造厂大型一车间改造而成。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有冲天炉、地坑炉、电炉、焖火炉、烘干窑、砂处理流水线、除尘设备、砂箱、砂型、木型及一些工人的常用工具等,完整地展现了铸造的7大工艺流程。
  在过去的工业企业曾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车钳铣,没个比;铆锻焊,凑合干;让翻砂,就回家。这段“顺口溜”说的是工厂的七个主要工种,而翻砂就是铸造。铸造工人们用超强的付出、用牺牲健康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创造幸福。
  而改变这种笨重的手工操作也是我们的工人。在铸造馆,有一张很显眼的大照片,他叫张成哲,两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是闻名全国的工人革新家。在铸造馆有一个气动锤,这就是张成哲为撞击“冒口”设计的。张成哲从入厂到1992年退休,共实现技术革新785项,其中18项填补国内空白。使沈阳铸造厂绝大部分工序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
  在机床馆,记者看到了多台在现在的工厂已经见不到的皮带车床、C620车床、牛头刨床等,虽然已经非常陈旧,但却是那个时代的主要生产设备,它们为社会主义建设都曾立下过汗马功劳。
  铁西区工业文化建设和中国工业博物馆的办馆理念是“三工”,即工业、工厂、工人,而在“工人村生活馆”,就比较完整地再现了上世纪50、60、70年代工人的生活。
  1952年,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又面临一场实力完全不对等的战争,可就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沈阳市投资1200万元,开始了工人村建设。
  工人村是工人阶级翻身当家做主的象征,那时能住进工人村的,都是像冶炼厂、电缆厂、拖拉机厂等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的劳动模范、优秀工人。仅1978年,工人村就接待了47个外国参观团共计626人。
  然而,岁月荏苒,进入知天命之年的工人村已成为破旧的危房,从2003年起,铁西区开始对工人村进行拆迁改造,作为铁西区工业文化的一部分。2007年6月18日,“工人村生活馆”、东方美术馆、工人珍藏馆正式建成,作为沈阳市的旅游景点,对外开放。
  走进“工人村生活馆”,犹如时空倒流,让人们一下子回到了上个世纪。这里有合作社、粮站、邮局、抗大小学、幼儿园,有不同年代13户家庭真实的生活场景,每个家庭都摆放着有着那个时代特征的老物件,如收音机、钟表等“四大件”,在“合作社”的货架上,摆放着数十种票证,如肉票、粮票、豆腐票等。
  设备落后,生活水平不高,然而,第一枚国徽、第一台机床、第一台变压器、第一台水泵……几十年来,铁西区企业创造的数百个全国第一,镶嵌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工业遗产延续了一座城市的历史
  “ 鞠躬/再鞠躬/献给一身民族大礼/抹一把隐痛/瞩目间/你身骨俱焚/血肉还原大地……真不想/打破凝重/端庄/真想/留下你/去编织/后工业的精神篱笆/保护你/让文化遗存的册封/再添上浓重的一笔……”(《惜别的遐想》)
  这首诗是在铁西区工作了大半辈子、以写工业诗歌闻名的商国华在沈阳冶炼厂3座大烟囱爆破拆除时创作的。
  沈阳冶炼厂建于1936年,是我国有色金属冶炼的龙头企业,为冶炼服务的3座大烟囱,曾是沈阳重要的工业城市标志物。然而,随着冶炼厂的破产倒闭,还是难逃被拆除的厄运。爆破拆除那天,来了几位曾经力主保留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更多的是冶炼厂的老工人。他们带着感情,带着遗憾,怀着他们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愫向与他们朝夕相伴的3座烟囱作最后的告别。一些老工人哭了,也流下了眼泪……
  工作、生活在铁西区企业的职工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将他们的感情、追求、梦想一起融入了企业。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一座座老企业及与之相关的文化遗迹在城市改造中消失了。
  沈阳市政协对该市1965年以前建厂的129户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工业文物分布普查,结果有近70%的企业对工业文物说“不清楚”,或者说“没有了”。事实上,这些工业文物在城市大规模拆迁改造中流失了,毁掉了。
  学者们将沈阳的文化归结为两点:满清文化和工业文化。对于满清文化的重要标志,故宫(微博)、福陵、昭陵,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保护和开发,而工业文化,却没有如此幸运。
  沈阳市委常委、铁西区委书记李继安说:“工业遗产是铁西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符号,失去了它,就等于割断了城市的历史。”
  现如今,经过保护建设的铁西区形成了“一廊、两馆、两园、一场”的工业文化格局基本。一廊:在铁西区主干线建设大路,借助旧工业元素和旧机器设备创意设计出的8个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工业雕塑,形成了“建设大路工业文化走廊”;两馆:中国工业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两园:劳动公园和创意文化园。劳动公园建有王凤恩、吴家柱等5位著名劳动模范雕塑和劳模浮雕。创意文化园由北方重工集团二金工车间改建而成,保留了原建筑的设计风格和主体结构,引入了创意文化产业,成为铁西创意文化产业中心。一场:即铁西重型文化广场。由北方重工集团沈阳重型机器厂原址改建而成,占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整个广场以大型工业主题雕塑为重心,以此展现工业历史文化,体现新时代的城市风貌。
  活着的中国工业历史教科书
  工业文物是百年沧桑的历史见证,是一部凝固的、反映工人阶级艰苦创业岁月的历史。
  铁西区举起了保护工业文化遗产的大旗。这一举动,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拥护和支持。
  去年5月,中国工业博物馆破土动工,同时,在媒体上发布公告,向全社会征集工业文物。中国工业博物馆筹建处副主任候占山告诉记者,各方面捐赠文物之踊跃,令人感动。
  中国一汽有两台上个世纪40年代的铸型机,已经卖给了弓长岭一家企业,知道铁西区要建工业博物馆,他们又找到那家企业,将这两台设备买了回来,无偿捐赠给了博物馆;香港压铸及铸造总会先后两次到建设中的中国工业博物馆考察,在香港征集了200多件工业文物,大到铸造设备,薄到只有0.38毫米的精密铸件,还有一把世所罕见的金属乒乓球拍;沈阳自来水公司的退休工人李师傅,将珍藏了40多年的两面古代铸造铜镜捐了出来,他说,要让人们看看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中国铸造协会、中国机床工具协会积极协调收集工业文物。如今,中国工业博物馆有了1900年时的中东铁路钢轨;有了世界最大口径铸管、最大超高压断路器壳体、最大立体横梁铸件、中国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第一台万能钻床、第一台八轴立式机床、第一台精密丝杠机床、第一台五轴联动机床……重要工业文物已达1300多件。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教授在参观后,写下这样的留言:“这应当是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这应当受到文化上的高度重视和全面的保护;这应当是活的中国工业大历史的教科书,我希望它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博物馆之一”。
  还有数以千计的职工,捐出了自己保存多年的老电影放映机、老收音机、老电话、老钟表及皮雕艺术品、航模、火柴杆插接艺术品、厂报及车刀等工具,总共有几千件。铁西区将此收入了“铁西工人珍藏馆”。
  中国工业博物馆要为工人立传,向全社会征集知名工人照片和工人简历。很短时间,照片上来了2万多张,这其中就有被誉为“雷锋传人”郭明义的6张照片,经过筛选,将有2000张照片在博物馆展出。而工人简历,目前进入工人资料数据库的已经有30多万人。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教授俞孔坚指出:“较之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和丰厚的古代遗产来说,工业遗产只有近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但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物证,其所承载的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信息、曾经影响的人口、经济和社会,甚至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大得多。”他称工业文化是“城市生命不可或缺的历史记忆”。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