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发布预警:钢贸企业骗取银行贷款

2012年05月17日 11:10 436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记者获悉,今年4月底,银监会办公厅下发一份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时调整信贷方向和政策,防止部分钢贸企业虚构贸易背景的套(骗)取银行贷款行为发生。
  上述通知显示,银监会已接到公安机关通报,反映部分钢贸企业以钢材市场为融资平台,通过虚假注资担保公司,以抵押质押、重复抵押、互保联保的方式,大量套(骗)取银行贷款。
  这些企业在骗取银行贷款之后,又变身为投资公司,将所得资金投向房地产、股票、期货,甚至高利贷等高风险行业,由于钢材贸易市场融资巨大,这已成为所涉银行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

  钢贸商人骗贷银行
  这份通知由多地所发生的钢贸商人骗贷而起。
  日前,江苏北部的一家金属交易市场被法院查封,当地政府部门证实,多家银行因有贷款在其中而被牵涉。
  当地相关部门证实,这家在2009年3月底成立的市场,配套搭建融资平台——一家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该市场和担保公司实际为同一实际控制人潘某操控,另有其他股东多人,其中潘为大股东。
  工商注册资料显示,该市场注册资金为1.006亿元,潘的出资额为4527万元,其他两人分别为4024万元和1509万元,但到今年被法院查封时,公司账面资金被席卷一空。上述担保公司累计敞口风险超过8000万元。
  “案件甚至都惊动了一些银行的总行,目前风险还在进一步排查,情况不容乐观。”当地金融系统的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本报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发现,类似的钢贸融资盛行的钢材市场有十多家,许多市场如今门庭冷落,少量市场还堆积有锈蚀的零星钢材。
  当地人告诉本报记者,有的钢贸市场弄块地,盖几幢交易的仓库,堆个百把吨初级的线材,然后每人名下几个公司,用少量的存货相互对倒,制造出所谓的交易量和现金流,引银行入彀。
  业内人士介绍称,这一钢贸融资模式2009年以后出现在江苏、浙江等地,一段时间,苏浙地区出现螺纹钢库存交易连创全国第一,不排除背后隐藏着一条灰色金融链条。
  今年以来,无锡、杭州等多个钢贸市场爆出人员跑路事件,其中,无锡一洲钢材市场老板李国清卷款十多亿元“跑路”。
  “现在各家银行都在紧急排查,特别是对与部分地区钢材贸易相关的企业和个人授信已基本冻结。”专门研究过钢贸融资的长三角一家省级银行公司部总经理告诉本报记者。
  另一家银行专门负责该项业务的人士介绍说,“李国清们”利用的是银行间质押信息互不相通,一批钢材在质押给一家银行之后转而会质押给另外的银行,相当于仅用一批钢材就能获得数笔贷款,通过钢材的重复抵押,将获得的贷款做其他投资。
  上海银监局去年的一项检查显示,当时上海用于质押的螺纹钢总量为103.45万吨,是螺纹钢社会库存的2.79倍,以致多家银行在钢贸市出险时,无法对钢材质押主张权利,因为库里根本就没那么多钢材。
  银监会所发的上述通知显示,在大量套(骗)取银行贷款、变身投资公司后,钢贸商人又将所得资金投向房地产、股票、期货等高风险行业。本报记者则了解到,有些资金甚至还用于买六合彩、赌博和放高利贷等。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