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逞英豪” 中国电解铝现“三怪”

2012年05月03日 10:45 1067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第二怪 产能转而未移 行业地域布局战略存隐忧
  就在业内外对中国电解铝“大跃进”持批评和质疑态度时,通过深入分析我国电解铝产能布局,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新的积极的变化。这种变化则是西部正在承接电解铝产业的转移,成为电解铝扩张的主要区域。
  成本推动产业地域转移 由于近几年来优惠电价的取消和电价的不断上调,电解铝为寻求发展空间,开始向能源优势的地域转移。现能源已占到电解铝成本的47%以上。以国内电解铝生产吨铝综合交流电耗14000千瓦时计算,一个年产10万吨的电解铝,电价和能源价格每上涨1分钱,对于企业来说增加的成本或者减少的利润就在1400万元。电解铝作为高耗能行业,现阶段能否赚钱关键在电。这也就不难说明,电解铝实际上赚的是电钱。电解铝的行业特性也就决定了谁拥有电力(能源)优势也才有竞争力。
  我国西部地区的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有着丰富的能源和电力,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有着丰富的水电资源,有着适度发展电解铝的能源条件。在我国的内蒙古、宁夏、青海等地早就布局有包头铝业、青铜峡铝业、青海铝等电解铝企业,这也就充分说明西部发展电解铝是有条件和基础的。
  西部电解铝产能快速增长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西部投资电解铝的企业大都能获得较为可靠的煤炭资源,建有自备电厂。据测算,自备电厂每千瓦时的发电成本小于0.2元,这与内地的每千瓦时0.5元以上的价格相比,吨铝盈利空间较大。这其中尽管有过高的运输成本,但综合下来投资回报率是十分可观的。因此,西部省份成为次贷危机以来电解铝产能增长最快的区域。
  2011年,西部地区产量已占到总产量的55%。电解铝产量前10位的地区,西部就占到6个。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09年以来,电解铝产能增量90%来自于西北部地区,如内蒙、甘肃、青海、宁夏、新疆。2011年电解铝新增产能340万吨,主要集中在新疆和青海,
  在西部区域中,很少提及的新疆现正成为电解铝重中之重。2011年新疆地区新开工项目投资额达854亿元,主要集中于铝冶炼项目。目前,新疆地区已建成、在建或拟建产能超过1300万吨。其中山东信发集团新疆农六师煤电公司240万吨,新疆天山铝业公司160万吨,新疆希望铝电公司240万吨,新疆神火铝电公司80万吨,新疆其亚铝电公司80万吨,新疆中铝铝电公司110万吨,新疆中电投铝电公司100万吨,新疆天龙矿业铝电公司55万吨,新疆众和铝电公司80万吨,新疆嘉瑞铝电公司160万吨。如此建设速度和规模,新疆很快将成为中国电解铝最大的地区,占据中国电解铝的几分天下。
  中东部企业少有减停产能  而就在西部产能迅猛扩张之时,我国中东部的电解铝企业却少有减产和关停产能。在连续亏损了半年多后,国内电解铝企业除了个别铝厂的正常检修外,包括中东部企业在内却并未出现大规模减产的迹象和趋势。
  据统计,今年1~3月中国原铝产量为510万吨。截至3月底,2012年国内电解铝企业开工产能为2091万吨,开工率为80.8%。进口方面,由于沪铝较为抗跌,导致2011年末沪伦比值曾一度接近8,进口套利窗口打开,从而使得我国1~2月原铝进口12.26万吨,同比上涨136.88%。
  业内人士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赌,无论是电解铝生产企业还是贸易商。”据介绍,现在电解铝企业即使亏损也不敢随便减产停产,大部分电解铝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员工人数众多,一旦减产停产影响很大,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弥补电解铝的亏损。
  业内人士认为,原铝供应的增加与下游消费矛盾持续升级,导致一季度国内四地现货市场原铝库存激增———从年初的43万吨增加到3月的93万吨,增加了50万吨。同时,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库存也由年初的22.7万吨增加至36.9万吨,增加了14万吨。

 

  话外音: “转而不移”的悲剧正上演

  随着西部产能的进一步释放,中东部将直接面临着西部低成本电解铝的冲击。可以想象,一场市场之战开打,中东部的电解铝企业的结局可想而知。面对西部电解铝产能的压力,中东部地区,特别是缺乏原料和能源支撑的电解铝企业唯有转型,快速退出市场是最佳选择。留给中东部电解铝企业的时日不多,切莫让产业“转而不移”的悲剧上演,这或许将是中国电解铝企业接下来最大的伤痛。
  同时,应指导产业有序转移。西部有些区域虽然具备发展电解铝所需的能源基础,但并不具备上游的氧化铝资源和下游的铝材的需求条件,仅仅只是因“电”大转移单一生产电解铝其所获取的盈利将被所付出的交通、环境等代价冲销,电解铝产业转移的经济性将大打折扣,这种的盲目西移也应该“刹车”。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