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士荣:金属凿刻有传人

2012年03月29日 13:38 340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器

55410-28063

姚士荣:金属凿刻有传人

  “很多人以为,这些精细的制品,是用模具压出来的,不相信是手工做的,其实,手工一样可以做到。”……近日,桃花坞龙兴桥的一幢老居民楼里,68岁的姚士荣拿出一件件精美的金属制品,以及锤子、凿子、垫子等工具,向记者讲述着、比划着金属抬凿錾刻(简称“金属凿刻”)技艺。
  继去年6月“金属凿刻”技艺被列为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目前,桃花坞街道与平江区文科局正为老姚申报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属凿刻”这门手工技艺,也越来越为人所知晓。


  业余爱好让他成为高级工艺师
  姚士荣出身于一个工艺世家。他的父亲是银匠,父亲的叔叔也是银匠。姚士荣从小就受家庭影响,喜欢上了金属工艺制作。
  不仅是金属工艺,心灵手巧的他读小学时就喜欢画图、雕刻、印章、剪纸等,参加比赛经常得奖,好多作品由学校收藏。但要说最大的业余爱好,还是金属手艺。
  告别学生时代,进入苏州模具制造中心后,姚士荣白天与模具打交道,下了班、休息天,他又一心扑到他的金属手艺上:到金属工艺厂观看老师傅的錾刻和抬凿技艺制作工艺品,去上海、常州学习……勤奋好学的他,努力吸收别人精华。在传统工艺的锤、鍱、镌、錾、刻、镂等艺技基础创造自己的东西,努力发展錾刻和抬凿等金属传统手工艺。
  1999年,55岁的老姚内退后,潜心于金属手艺钻研之中,作品备受肯定。1999年,在苏州市能工巧手大奖赛中,他的抬凿作品获得大家一致好评取得金奖。2005年,他还被评审为苏州高级工艺美术师。
  精湛的手工技艺,吸引着外地、外国客人慕名而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日本客商来苏州寻找能制作日本“太鼓”乐器配件的能工巧匠。在很多人摇头说做不了的时候,姚士荣说,我来试试吧。在客人挑剔的眼光下,姚士荣按照对方要求进行了尝试,最终打动了客人,受到了好评,而双方的合作也一直持续到现在。
  与此同时,他的作品还被美国、加拿大、日本、台湾、马来西亚等海内外人士收藏。


  倾心传统工艺保护与创新
  近年来,姚士荣积极参与到传统手工艺保护、创新中来。2005年,他被苏州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聘任,从事金属抬凿抢救、弘扬、研究
  及开发。2007年,他被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环艺系聘为特聘老师,让更多的学生们真正了解、走近这门传统工艺。他还经常到吴江作金属工艺指导。最近几年,他和朋友、徒弟,一起“复制”、创新“铜丝编结”“香薰炉”等技艺。现在,他还打算将凿刻技艺运用到金、银等更多材质中。
  现在,老姚已带了5名徒弟。“学精这门手艺,需要有悟性,需要沉得下心。没有个几年时间,是很难学好的。”姚士荣告诉记者,金属凿刻的学习门槛颇高,要有一定的审美眼光,最好有美工基础,懂素描、泥塑、书法。同时最好还要有钳工基础。但现在的年轻人往往静不下心来,愿意跟他学这门手艺的并不多。
  老姚对传承金属手艺充满了期待。其中,能有个工作室,是他目前传承技艺最大的希望。“现在,徒弟们过来学艺,我家的地方太小,根本挤不下。而且声音也容易吵到邻居,真希望能有个大点的工作室,这样,徒弟学起来也更容易。”


  桃花坞非遗名片
  金属手工艺
  金属传统手工艺技术方法包括,錾刻、抬凿、锤鍱、镂刻等。可用作服饰、首饰、建筑装饰、器皿装饰,工艺摆件、台屏、挂屏等。首饰佩戴,如头饰、戒指、项链、金耳环,建筑装饰,如高档宾馆、会堂里的铜壁画、挂屏、地屏、台屏等等。
  工艺流程十分讲究,一般包括选材、锤谍成型、退火、描花、錾花、反抬、錾刻、砂底(雕镂)、焊接、抛光、上色、封色、养色等等。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