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琉璃料器坚守昔日辉煌

2011年11月21日 3:12 492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文学杂谈

 料器富贵花开
  料器富贵花开

料器白菜
  料器白菜

刘星制作料器

 刘星制作料器


  中国古琉璃基本是手工制作,元朝时已经受到严格的等级制度影响。元定都北京后,在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先后建立了许多琉璃作坊,主要供皇宫建筑使用。清康熙年间,皇帝命工部在琉璃厂设置御厂,派官监制料器和琉璃制品,专供内宫玩赏和使用。据传,乾隆初年,御厂胡姓总监,以善造料器著称,以精白料做胎,吹成花瓶、烟壶、盘碗,其胎型极薄,外画珐琅釉彩,这些做工精巧、绘画细腻的作品,后人称之为官窑“古月轩”,为稀世珍品。后因琉璃谐音接近流离失所,不吉利,故改称“宫料”或“御琉璃”。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觉得“宫料”一词是说明专为皇上皇宫供奉的,不合时代精神,故又改称料器。
  所以,料器是真正的传统古琉璃,也是古代宫廷的代表性艺术之一。那么,北京料器究竟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如今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1、火中的雕塑
  料器的制作,要求在喷灯的火焰中即兴加工,作品水准如何全靠制作人的经验和手艺,因此也被称为火中的雕塑。
  料器的原料,是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硅酸盐及其他金属氧化物等,将它们经高温熔化,拔成各种规格的料棍,再用料棍在灯上烧软,手工加工成料器。
  料器产品的造型,主要在灯工。艺人用各色料棍在灯火上烧烤,待软化后迅速捏塑,使用简单的小工具时而拉,时而粘,有时用剪子铰,有时用镊子拽,塑造出形态各异的作品。和琉璃比较,料器没有底胎,是艺人在火中一次加工完成的即兴之作,所以难度较大。而且料器熔点比较低,比重大,颜色多而鲜艳,品种丰富多彩,有透明的料兽、挂屏、烟具、盆景、花鸟鱼虫,还有戒指、帽花、料珠等,造型生动,其中料器鸟兽采用传统技艺仿制成玉石、翡翠、玛瑙、珊瑚等,颜色逼真,具有独特风格和韵味。
  最早,料器艺人操作时,用食用植物油灯和灯芯草油灯。为了让灯火着得旺并改为横向燃烧,做活时必须嘴里叨个细玻璃管,从侧面向火苗吹气,来加温烧烤料棍,所以料器艺人得了个“吹料活儿的”俗称。至19世纪20年代末,改为用气筒打气,生产环境十分恶劣,而且浪费植物油。1965年,北京料器厂改用煤气喷灯进行生产,这种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料器的一个特点,就是除造型技法而外,一个关键性技术还在于配料,也就是料棍的制作配方。总体上说,料器和琉璃、玻璃一样都是硅酸盐及其他金属氧化物,但对于不同的作品,添加的金属氧化物是不同的,有时甚至要添加一些贵金属,如金、银等。
  料器厂老艺人陈德海曾用料器材料仿制“唐三彩”“青铜器”等文物,其生动的造型和古朴逼真的质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制作出这种作品的前提是其用料的配制。现在世面上很难见到“古月轩”外画料器品种,就是因为现从事料器制作的人不掌握其用料配方及加工工艺,已经做不出来了,早期料器行业的精品也逐渐被人遗忘。
  按照料器第七代传人刘宇、刘星的说法,由于料器创作是非常难的一门艺术,从学习料器到出师最少得四五年,而且它不像泥塑、面塑和玉器等,可以慢慢做、细细改。作为琉璃原料,料器在火中不能烧得时间太长,否则不是炸了,就是烧变形了,而且只要器物成型,就很难再修改。所谓火中求材不容易,创作出好的作品就更不容易了。
  纯手工的制作工艺使得料器作品具有了独一性,而高难度的制作过程,也提升了这种工艺品的珍稀度。料器大师就是透过细腻娴熟的手工技艺,与创作者的巧思,将中国的文化风韵,通过琉璃材质的光泽、多彩、柔媚和神秘体现出来。


  2、东方的玻璃技艺
  现代玻璃艺术的概念是一个西方视角,如强调15世纪以来,诸如威尼斯这样的欧洲著名玻璃生产基地的审美方式。那里以玻璃器皿质地纯净、堪与天然水晶媲美著称。因此,这些玻璃艺术又叫做人造水晶艺术。这类玻璃,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品牌就是施华洛世奇,他们可以把玻璃烧得很纯净,然后做成各种切面,形成各种造型美观的饰品。
  西方玻璃和东方玻璃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中成分的不同。西方玻璃一般掺了大量的钠、钙,钠钙玻璃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纯净、亮丽,很透净,这些玻璃作品也就特别亮,纯净度高。
  前几年兴起的,以台湾为代表的琉璃工艺品,则是以高级工艺美术玻璃加入中国琉璃元素所形成。其制作过程,主要是用失蜡铸造法铸造而成。但台湾琉璃,严格说起来,并非中国传统琉璃,而是纯玻璃艺术。
  作为纯玻璃艺术,其使用的玻璃,融化温度很高,达到1700摄氏度以上,操作温度也在1300~1400摄氏度。要形成这种温度,一般都要用到熔炉。熔炉的使用,使得纯玻璃艺术可以制作非常大的器形。台湾琉璃的各种鲜艳颜色,则是掺入了金属离子所形成的。
  反观中国传统琉璃,从古至今一直多以类似瓷器、陶器、玉器的面目出现,像唐三彩、故宫的琉璃瓦、北海的九龙壁、古人头上的帽饰、剑上的装饰等。因为中国传统琉璃,其实质是由硅酸盐、坩子土、氧化铅等形成的一种釉料,即低温铅釉,具有融化温度低、色彩丰富等特点。而这些特点,都在北京料器当中体现了出来。


  3、辉煌与坚守
  北京料器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表明了其在中国传统琉璃工艺基础上的继承关系。而关于北京料器工艺的发展历史,却有着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比方说,北京料器历经元、明、清三代发展,有着600多年的历史,但坊间认可的料器祖师爷,却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一位落第秀才张琨。
  据说,张琨无意间捡到半个残破的琉璃手镯,因为好奇拿在手中把玩,后来发现这块琉璃能在火中融化变软,便一时兴起用这半个手镯做成了几颗珠子,这几颗珠子颜色像玉一样,颇为好看,于是就拿到首饰市场去碰运气,没想到在市场上大受欢迎。此后他便成立了料器作坊,开始制作这种手工艺品。这位落第秀才也就被尊为北京料器的第一代祖师爷。
  在第一代祖师爷期间,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料器作坊,至第四五代传人,则是北京料器最为辉煌的阶段。北京民间艺人赵九皋1930年与人合伙在花市开设了“四义公号”化料作坊,专制料棍,结束了北京料器必须“广料”和“洋料”的历史。同年北京料器艺人蒋文亮(蒋二)在花市一带开设“志源号”料器作坊,汪福开设了“长丰号”料器作坊,并广收艺徒。经几十年的发展竞争,在花市一带逐渐形成了蒋、汪、赵、岳四大门派。以蒋文亮、蒋文魁为代表的蒋家门以做工细、活全著称,特别以做料花更技高一筹。汪家门的创始人汪福长,以做鸟兽最有名;赵家门的掌门人是赵九皋,以生产料石的花瓣为特长;后起之秀岳家门的岳子元,是集产销于一身的行家。在四大门派中,属蒋家门的徒弟最多。
  料器行业中唯一被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老艺人陈德海12岁起便随其姐夫——蒋家门出身的老艺人高延山学艺,20岁时便以料器活儿精细而在北京料器行中初露艺术才华,在东安市场自产自销十余种料器产品。新中国建立以后,实行公私合营制,北京料器艺人被集中在一起,成立了北京料器厂,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解决燃料、规模、工艺等问题。北京料器厂成立以后,陈德海也进了厂。在国家的关怀之下,第五代料器传人也做出了很多精品。不过,当时的料器还是全部出口销售。北京料器厂曾经是北京的一个创汇大户,每年都能给国家换取大量外汇,很多国家的元首到北京参观,都对料器艺术赞不绝口。
  改革开放后,工艺品不再是国家的外汇依靠,而对于国内市场来说,相关消费也并没有跟上,因此,第五代料器艺人大都选择了改行,一些精湛的料器手艺也就此搁浅。如今几乎是硕果仅存的北京料器大师,当属第六代传人邢兰香。
  邢兰香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院,从事料器行业48年,被评为北京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是中国目前唯一获得大师称号的料器艺术家,也是这一代里仅存的一位大师。
  邢兰香大师能保存这份技艺,也与偶然的机缘有关。那就是在邢兰香退休之后,美国一家公司的老板看好料器,把她聘请为该公司的艺术总监。2003年,出于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北京市政府成立了百工坊,对各种北京传统手工艺术进行了集中保护。在寻找料器传承人的时候也只找到了邢兰香一人。今天,在邢大师之后,她的儿子刘星与刘宇成为了新的接力者,成为北京料器的第七代传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的努力,北京料器也许将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实际上,北京料器并非没有市场。当它们漂洋过海,参加国外展览的时候,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参观者,都给予这种手工艺品极高的评价。而三位传承人,也在探索北京料器的更高表现方式。
  正如刘宇所说:“现在很多东西一旦被工业化以后,就会泛滥成灾,我们不愿意看到北京料器被糟蹋了,因此要呈现最高的技术,做一件是一件,造就独一无二的品质。我们现在设计的作品,今天为止还无人能仿。”
  然而,北京料器发展遇到的困难也是现实的,比如说,料器的学徒难找。学习制作料器需要四五年时间,这一阶段不仅没有收入,还会消费大量的材料和燃料,要往里垫钱。当年邢兰香这一代大师,是公有制企业花费大量原材料培养出来的。
  刘宇回忆说:“我就是在北京料器厂长大的。小时候我们最爱玩的地方就是料器山,那些工人做废了的材料都堆积成了山,由此你能想象出当时做料器是多么大的一个规模。”
  可是在今天,甚至连加工制作料器的原材料都已经成了问题。随着北京料器厂的倒闭,北京料器的关键技术——原料配制,也随之“倒闭”,配方失落。现在百工坊邢兰香师傅的用料都是从通县农民手中购买,原料质量达不到设计制作者的要求,不能实现根据作品需要去配料。所以要想不让北京料器就此淹没,收集散落的原料器厂研制的用料配方,建立一个配料车间,才是真正能解决北京料器问题的关键环节。
  这让刘宇不禁开始怀念那座料器山了:“据说现在北京十里河就是前北京料器厂的宿舍区,整个宿舍区的地基就是用当年料器厂的废料堆的,如果有朝一日十里河拆迁,地下真有那些废料的话,我一定会把那些废料全部拿回来,那些都是我们现在很难找到的好料子,现在很多原料的配方都已经失传,好料子已经很少了。”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