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代铜”破冰 高铜价压力有望缓解

2011年11月08日 8:21 422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铝资讯

  在铜资源短缺和企业高成本的双重压力下,“铝代铜”在未来五年将有实质性进展,并实现规模化生产。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国际合作部主任边刚,在11月7日召开的2011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如是说。媒体记者采访了解到,一直以来,“铝代铜”话题备受争议,而这一技术路线过去并没有取得突破性发展。
  长期以来,铜供应面的短缺和消费的强劲增长,奠定了其价格上涨的基础,也让国内企业饱受成本压力。数据显示,目前沪铜的国内期货市场三个月报价57950元/吨,而在去年沪铜更是最高价达7万元/吨,且长期在6万元/吨以上的高位徘徊。
  而为缓解高铜价带来的压力,早在2001年,国内一些家电企业就已开始着眼价格更便宜的铝材料和工艺方法的研究和创新,即“铝代铜”。
  目前,已有国内企业开始涉足“铝代铜”领域。康盛股份公司曾于7月13日与安徽金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签订 《招商引资协议》,拟在安徽六安市金安经济开发区扩建生产基地,总投资规模预计10亿元。
  “这个项目主要在安徽进行,之前就有了意向性协议,现在已经在进行中了。”昨日下午,康盛股份投资者关系处人士表示,基地的产品主要包括钢代铜产品、铝代铜产品及电动汽车配件等。
  对此,河南一家不具名铝企业高层表示,在资源短缺和高成本的双重压力下,“铝代铜”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现在铜的成本这么高,铝价仅为铜价的约1/5,"铝代铜"将给企业带来的直接效益,那就是成本的下降。”

责任编辑:yu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